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简村夜话·吾乡征文活动。
是冬日里的风太狂,阳光太凉,空气太冷吧,亦或是冬日里的树太空,荷塘太颓,草丛太陈吧,也说不定是冬日里的虫鸟鱼儿有点儿懒散和颓丧,回忆总是在心头发酵沉淀再飞翔。
儿时的记忆好得让现在年岁的我羡慕又嫉妒,儿时的回忆美得让现在波澜不兴的日子回味又欢畅。
小时候玩儿的游戏,道具大都是自己做的,游戏很土,道具也不高端,一点儿都不时髦新奇,现在的娃娃们估计听都没听过呢。但是,那些游戏却承载着我们的整个童年,曾经的美好与快乐在今天都是沉甸甸的。
1 打手背
打手背,何为打手背呢,从字面上来看,就是打手背,你打我,我打你,看谁快,反应敏捷。
玩时,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一人将掌心向下平放空中,另一人掌心向上和对方手掌相靠,然后设法分散对方注意力,并迅速翻上以掌击打对方手背,而对方则应迅速抽回手,以防被打,如打到了就算赢,继续打,打不到的话,两个人互换角色打。
我是一个反应比较慢的人,往往就是那个总是挨打的人。
小的时候,跟父母玩儿的时候,他们会放水,打的时候也不会很疼,而跟姐姐玩儿的时候,她控制不好力度,一声“啪”之后,手背都变成红的了,好笑的是,泪水都在眼里打转,可是又不服输,继续挨“打”。
不过,跟其他小伙伴儿玩儿的时候,就不会这样了,还能捞到打到别人的机会,不过大部分时候就是手指头扫到了人家的手背,挠个痒痒,也算赢了。
不知道那样挨“打”的乐趣是什么,可是又是实实在在舍不下的乐趣。
2 翻绳
翻绳这个小游戏,是我们那个时候小女生们最爱玩儿的游戏之一,把妈妈们纳鞋衬底的彩色线两头挽起来系个疙瘩,一个人两只手的食指和拇指都张开,把线套在手指头上,另外一个人也是用食指和拇指,有的时候再加上小指头,往下掏,往上翻,再一扭,线绳就从他人手上到了自己手上。
印象当中,每一次的掏、翻、扭还有对应的说法和叫法,只是现在想不起来了,但是最后一个还记得清楚,用我们老家的话叫“烂劈柴”。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一关是最难的,线绳几乎都缠在了一起。
可是这些缠绕在一起的线绳是乱中有序的,只要找到适当的位置,两只手的手指分别穿到里边,像击掌那样拍几下,等缠在一起的线绳之间就有了空隙,顺着那个空隙一掏一翻再一扭,整个线绳就会倒在自己的手上,变成了另外一个形状。
当然了,这个形状是之前玩过的关卡,最后的“烂劈柴”,找到的空隙位置不一样,返回去的关卡也不一样。
翻绳是我的强项,姐姐翻不过我,不像打手背,在这个游戏上,她是我的“手下败将”,而且很少有人能翻得过我。
哈哈哈,写到这里,有点儿小骄傲。
3 勒树叶梗
这个游戏,是秋天时候的游戏,秋风吹起,树叶渐渐变了颜色,秋越深,叶子的颜色也越深。当树叶离开了枝头开始飘向地面的时候,世界也变成了五彩的世界,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地毯。
拾几片叶子,去掉叶片,留下梗,游戏就可以开始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叶子都可以的,要找那种要干不干,要湿不湿的叶子,这样的叶子梗更加柔韧,不易折断。
两个人,一人一根,把叶梗相互交叉,然后拽住叶梗的两端,用劲儿拽,谁把谁的梗儿扯断了,谁就赢了。
这个游戏需要会用巧劲儿,叶梗柔韧结实是一方面,会用劲儿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如果自己不会用劲儿,自己就把自己的那根给霍霍折了。
虽然秋天过后就是冬天,可是我还是喜欢秋天,秋天不止有落叶缤纷的萧条,还有色彩繁华的热闹。
捡几片树叶,夹在书里做个书签,或三五个好友,凑成一堆,比一比谁捡的落叶梗更厉害,赢了的人可以罚输了的人绕着操场来几个蛤蟆跳。
热闹的秋天啊,好怀念。
4 抓石子
我不止一次提到过,我的家乡是四面环山的小山村,村子里的山多树多土多石头也多。
路是石头路,有的山也是石头山,村子里盖房子的石头沙子不用买,可以就近取材,大石块,小石子,只要有需要,准能找到适合的。
家里腌酸菜用来压着的石头块,砸核桃榛子的小石块,男孩子们用弹弓打鸟的子弹,女孩子们用来抓石子的石头块。
这个游戏估计大城市里的孩子们也玩儿过,只是他们大概用的是玻璃球。我们小时候没那个条件,但是就地取材更方便,而且还不用花钱。
在路上或者自家的大门口,挑拣七个大小形态差不多的小石子,就跟玻璃球大小差不多吧,要不然太大了,小孩子的手也拿不下。
先把七个石子放在手心里朝上,心里喊个一二三,把石子颠起来,手心和手背换个方向,朝下,石子或落到地面上或落在手背上,手背上一定要留住一个,这个是最重要的一个,一个也没留住的话,就算是输了,换别人来。
把用手背接住的那颗石子换到手心,抛向空中,在它下落间隙,按照顺序抓地上的石子,第一次抓一颗,第二次抓两颗,第三次抓三颗,将地面上剩下的六颗小石子依次捡拾到手上,这当中,在分次抓地面上的石子时,不能触碰到其他的石子,同时,抛向空中的那颗石子不能掉落在地上,而是要与抓起的石子一起用手接住,否则,就算输,游戏失败,换另一个人来。
抓石子,我只会玩儿这种,小的时候,还算是比较厉害的,连着能赢好几次。
还有一种我不会玩儿,就是电视上杂技那样抛石子,一颗两颗三颗不落地接着往空中抛那种,练了好久,我也不会,手和脑子跟不上。
5 玩沙包跳格子
小的时候,我们玩儿的沙包是大人给缝的,纯手工制作,布料多是缝棉衣剩下的边边角角。那个时候,棉衣不是买,都是妈妈给缝,里边是厚厚的棉花那种,可暖和了。
之所以用这种布料,一是结实,二是剩下的边角料很小块。把边角料剪裁成六个正方形的小块,一块长宽大约五六厘米左右,其中四块顺挨着边缘缝到一起,围成一个圈,最后把剩下的两块分别放在上下两个口缝起来,最后一块要留个口,翻个面,翻过来的看不到针脚,再顺着那个小口往里边塞玉米粒或者谷子粒,最后封上口,一个纯手工的沙包就好了。
丢沙包,现在的小孩子应该也玩儿,中间站一个或几个人,两边分别站一个人,往中间站着的人身上丢,砸到了且中间的人没接住,那就被淘汰了,如果接住了,就算是得一分,如果他们中的另一个人再被砸到并且没接住,因为之前那接住沙包的一分,可以继续留在场地上。就这样,一直把中间的人都砸淘汰了,再互换来玩儿。
跳格子扔沙包,有点儿不知道怎么说,就拿我们那里来说,我们村子的小孩子们玩儿的跟其他村子的也不一样,我是后来离家外地上初中才知道还有其他玩儿法的。
不过玩这个都需要在地上画上格子,总共八个格子,中间六个大格子,两两一个,两边分别再画一个,一个在左,一个在右。
这个也需要分组来玩儿,一组两个人,两个人分别从左右出发。一只脚翘起来,不能落地,另一只脚要把沙包按着顺序踢到中间的格子里,第一次只能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换,换一个格子只能踢一下,并且还不能压线,中间的格子中,要顺着自己的这个方向走,不能踢到另外一边,也就是说,六个格子,三个是自己这边,第四个是另外一边,第五个就到了头,也就是最边上的那个格子,进去之后才能放下脚,两只脚要找对位置,不能跟沙包挨着,但是沙包要正好在脚中间,两只脚同时用力并拢一碾,向后一甩,沙包就飞起来了,然后要用手把沙包接住,双脚落地的时候还要站到合适的位置并且不能出格子。然后两边相对的人开始互扔沙包交换,你接住她扔过来的,她接住你扔过去的,十来个左右。这中间,两只脚不能动,站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前边到地儿用脚甩起沙包接的时候,一定要找好位置,否则万一站成了背对着,那扭着身子跟对方互扔,铁定会掉。扔完十个,手里拿着沙包,再翘起一只脚,顺着对方之前走的顺序,跳回原来的位置。跳着回来的时候,一个格子也只能一下,不能跳两下,否则也是输。
回到原来位置之后,第二次就是两个格子换,也就是说,用脚踢沙包的时候,要空出一个。先把沙包扔在最边上那个,翘起脚,进去踢,要一下子踢到中间三个中的第二个里边,这个力度要把握好,不能踢太猛,踢出去第二个进到了第三个,虽然没压线,那也是犯规了。当然如果踢得太温柔,踢到第一个里边也是犯规。
那么这样踢的话,那第二步踢到哪里呢,一次踢到了中间的第二个,那后边就剩下一个了,踢哪里?空出第三个,踢到与这边交叉的那个格子,也就是对方那边三个中的第一个,再然后再踢到最边上,接下来的就跟第一次一样了,甩、接扔、回……
接下来就是一次三个格子……
是不是看着有点儿乱,满脑子都是格子和沙包,沙包和格子。
把这个游戏放在后边来写,最开始是因为我觉得这个跳格子扔沙包,已经被我忘记得差不多了,就算是写出来,也写不了多少。可是当我一边想一边写的时候,那些个格子和沙包好像就在眼前。太阳底下飞来飞去的沙包,用粉笔在地上画的格子,小孩子们的欢呼声,叫声,笑声……
儿时,是一条金色的小船,装满了玩具,装满了欢乐;儿时,是一串晶莹的风铃,风儿一吹,发出清脆锐耳的响声;儿时,是一篮记忆的鲜花,那一桩桩快乐的事儿,是一片片永不枯萎的花瓣。
让人怀念的儿时,让人怀念的那些承载着儿时欢乐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