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先生早期的作品里,经常显示出良好的饭量,比如说吃饭的时候,经常吃的是大饼卷馒头就米饭。“苏果”觉得除非经历过无数次战乱饥荒,不然造就不了这样的生存技能。我们这就说说大米
大米源自稻子,但不要一提大米就说水稻,虽然现在水稻居多,但还是有水稻旱稻之分。中国是稻的原产国,在很多遗址里都能找到,比如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据说现在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时期了,估计是科技发达了,拿碳十四测定的。
虽然历史悠久,但由于稻的种植条件相对高,对水分的需求大,相对于其他耐旱耐寒更好的作物,水稻在最初不好普及。
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心一直在北方,以当时的技术,北方相对不太适合种植水稻;南方气候土地倒是好,可古时候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所以大米的普及度较小米和麦子远远不如。大米就一直作为细粮,少而贵,被大家当作精贵的主食吃得少。
或许在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1192年之间的某年某月某日,商朝第23代王,著名的商王武丁,又一次给征讨其他小国得胜而归的爱妻和大将妇好接风,举办了庆功宴宴请群臣。如果“苏果”有幸陪吃,兴许也分到了作为精细主食之一的米饭。
说这个年份,是因为《夏商周断代工程》说武丁是这个时间段在位的,准不准的,我个人觉得有待验证。妇好作为武丁的王后,确实为武丁南征北战,久经沙场,估计接风宴会次数比较多。她是武丁最重视的王后,光在甲骨文里就200多次提到妇好,涉及战争,进贡,抓捕囚犯等政务工作。
谁说女子不如男。
秦汉以后,随着人口和生产力进步,包括统治阶级的口味也提升了,稻子的种植越来越广泛。其本身也有高产的特性,包括北方也开始了种植,但其作为高出小米小麦一等的细粮的地位没变。后世官员的俸禄里面,也不光是小米了,也有以大米充当。
南北朝的时候,南朝宋的一个官员叫何子平,在扬州被征召从事史,那边每月的俸禄给的是白米,他总是卖出白米买入粟麦。有人问他说:“这个操作的获利不多,为什么那么麻烦呢?”何子平回答:“我的母亲在东边的家里,常常都不能得到糙米吃,我怎么忍心独自吃白米饭。”
“苏果”结论:大孝子一枚。
著名笑星杰森斯坦森郭达同志,早年有个经典小品,讲的是80-90年代的农民在城市里用大米跟城里人换粮票或者现金的事。此处涉及几个问题: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时代,大米对城市居民而言也是细粮;二、我们物质丰富也就这些年的事,之前几十年粮食的供给还不是敞开供应,还存在票据的应用和交换,这些都能看出生产能力和物质的匮乏;三、知道这个小品和粮票是什么东西的,你暴露年龄了,这个小品是1991年央视元旦晚会的。
大米作为主食主要做成米饭或者粥,当然也有米线、米粉这里我们不抬杠。但南方和北方做出的米饭,好像口感不一样,这个就要说到稻子的分类了。一般而言稻子分籼(xiān)稻和粳(gěng)稻,这里又是生僻字。
籼稻,简单说就是南方大部分种的是这种,米粒长,黏性略差。
北方一般种粳稻,米粒短,黏性强。粳这个字,字典里读jīng,但民间读gěng,农学家也认为此字应当读做gěng,这个留给专家们考虑,反正一般人平时连这个字都见得少。
这就是为啥北方人到了南方,吃的大米饭感觉是一粒一粒的,口感不太习惯的原因。南方种稻多是一年两季的,当然产量更大;北方因为气候的原因,一年也就一季。
当然,说南方米还是北方米谁好吃谁不好吃,只是因人而异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口味看个人。“苏果”都吃过这些不同的品种,他认为如果有星爷的《食神》一样的功力,能做成黯然销魂饭,啥米都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