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很有趣的话题。
爸妈的微信名。
其中一个网友说“我爸叫点点爸,我妈叫点点妈,身边的朋友都以为我的小名叫点点,然而却是我家里新养的小狗的名字。”
这条微博的确很幽默,爸妈秀恩爱的很恰当。不过细细一想,这话题却源于爸妈也同我们一般,走进了微信这个圈子。
“以前,妈妈总说你拿着个手机看上一天,乐上一天,有什么好玩的呢。”
“现在啊,老妈和老爸都会中午一有空就拿起手机研究微信,连发好几条微信。她们终于知道我们为什么总习惯拿起手机看。”
一个朋友这样说。
这个朋友是去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她每次都会自我调侃是个苦逼的上班族。
到她家做客的时候,她们一家是从陆河搬到了深圳定居不久,逢年过节才有回家的机会。随着搬家,她妈妈也要面临新的环境认识一些新的人,对于已经年过四旬的上一辈而言,也意味着会离开住了好几十年的陆河,可能会跟亲戚联系渐少,直到最后淡去联系。这些大概是每个搬家都得面对的事情。
而后,朋友想了一个办法,教她妈妈使用微信。在她们建立的微信家族群里,邀请了她妈妈入群。当爸妈们开始使用了微信,开始知道微信红包,开始查收微信钱包里是否足够余钱发红包,数额不大却觉得新奇。
她说“以前跟妈妈在一起玩得好的几个妇女,也会在群里说话,例如家里青菜的物价诸如此类很简单的生活话题,有时候妈妈连在厨房煮个菜还要看看手机来了信息了没,从此她妈妈再也没有说过她是手机党了。”
每次家族群里发了红包,都会在客厅叫着“叔公又发红包了,快抢红包呀。”
好像微信让长辈们的生活不再枯燥起来,也许上了年纪的父母们用起手机来,的确很多不会的地方,可是当后辈会引导,会耐心的教他们使用的时候,所有的代沟也会烟消云散。
朋友的故事大概是你们的故事吧。
当我妈妈拿着触屏手机跟我说“怎么发朋友圈?”感触颇深的是,妈妈通过朋友圈知道我们的近况,而且她也想尝试通过微信来去了解自己的子女。
虽然时代推移,所有的电子科技面前,我们的长辈的意识里还是当年的手写情书的画面。他们却会因为子女,而尝试感同身受的去接触新事物。
社交软件的普及,让我们在亲情面前的距离感缩小一点。然而,父母一辈习惯于分享给我们一些养生链接,或者是习惯于点开我们的朋友圈的时候,你是否敞开自己的心,去接受呢
曾问及过身边的好友,你是否在朋友圈屏蔽过你爸妈?
前阵子很多“你只是活在分组可见”的文章出现,而爸妈也是分组可见的其中一位,我想大概是每个孩子也会希望在父母面前,展现的是好一面,所以发的也就会适当屏蔽一些,因为偶尔自己经历一些不好的事情,也会有种反射,就是报喜不报忧。
我们会发现,很多人总习惯揣着个手机一直看。
刷刷朋友圈,然后回几条信息。
时而认识一个新的朋友,也会问微信号加个好友。
慢慢的交际圈也在网络之上得以延续。
置顶的家族群,还有偶尔父母跳出来的语音聊天的界面,都是这个时代划过的痕迹。
很多东西,有利也有弊,大概世界上能两全的东西也是少之又少。
当下年轻人的通病,就是习惯性的刷好几次票圈,也习惯性把点赞数量作为一种衡量人缘的工具,微信好友数可能也成了一种炫耀的途径了。
发个朋友圈,也会想着怎么塑造好自己的形象。于是分享一首歌,都会成为你的生活现状的映射。
曾有一位心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跟我们说,朋友圈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状态,情绪还有性格。而随着时间的移动,我们的朋友圈动态也只是一种虚拟的现状。这让我想到了一些无用社交之说。
当你沉浸于这些的时候,
我希望你可以打开语音聊天。
跟自己的父母说几句暖心的话。
不过,我相信你们依旧是微信里诚恳的自己,因为亲情、友情、爱情基于现实,今年过年记得拍张全家福在手机相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