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T.Gladwell),1963年9月3日出生于英国,英裔加拿大人,身兼记者、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加拿大总督功勋奖”获得者。1996年开始一直担任,至今出版过4本图书及其“新闻稿精选集”,所出版的图书均列《纽约时报》畅销榜。
推荐理由
这本书并不是市面上打鸡血式的成功学,作者用严谨的科学态度从真实案例出发,详细的分析了杰出人士成功的原因。提出了科学的理论,比如马太效应、10000小时理论、荣誉文化对成功的影响。让你对“成功”的概念,看得更加的清楚。
这本书主要讲什么?
在异类这本书中,作者想证明个性作用并非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成功人士并非白手起家,他们也以各种形式获得家族的荫蔽和支持。那些最终变得卓尔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个人奋斗,其实不然。
事实上,他们一直得益于某些隐蔽的先天优势或非凡的机遇。
这本书所讨论的异类,正是那些能力超群的人生。
还会告诉你,通过对杰出人士的人生进行分析,他们或技艺精湛,或才华横溢或进取不息,我发现关于成功的传统观念存在根本性的错误。
马太效应
凡事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援引新约马太福音,把这种现象叫做马太效应。
成功者换句话说就是获得这些特殊机遇的人,他们因此最终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富有者应取得了更多的减免优惠,从而变得更加富有。
在社会学领域中,所谓的成功就是优势积累的结果。
10000小时法则
研究发现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万小时的训练。神经学家写到,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滑冰运动员、钢琴家、棋手、甚至江洋大盗,无论你是从事什么职业,1万小时这个神奇的数字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当然,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能从等量的运动中获得更好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还未发现任何一个世界级的专家在其专业领域中的训练时长少于这个数字,就比如人的大脑,好像必须花费那么长的时间消化理解,才能达到极其精通的水平。
比如,伟大的科技型企业家比尔盖茨,也是因为家里有第一台计算机,还有密歇根大学免费对他开放计算机中心,促使他完成了1000小时的训练。才让他在创办微软的时候,更加的游刃有余。
比如钢琴作家,莫扎特从6岁就开始作曲,然而在他的得意之作《第九号钢琴协奏曲》问世时,21岁的莫扎特作曲已经有10年了,音乐批评家认为莫扎特实际上是大器晚成,因为他经历了整整20年的作曲生涯,才创作出了最伟大的作品。
又比如世界知名的甲壳虫乐队,从第一次登台到《甲壳虫乐队》这部最伟大的专辑面试时,正好经历了10年时间。而在这10年期间,他们在德国进行了一周7天,每天8小时的训练,这才让他们在演奏技巧、舞台经验以及音乐创作等等方面,都已经经历了1万小时训练,才能取得如此成就。
荣誉文化法则
荣誉文化就是,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明,这表明自己不是弱者,要对危及他们名誉的哪怕最轻微的挑战与最坚决的反击。
荣誉文化植根于高地或富庶地区的边缘地带,他们不进行种植,大多数靠着游牧文明。因此他们花费在打猎上面的时间,每年只有1000小时。
农耕文明,因为需要种植的原因,“一年到头,都在忙。”需要在种植上花费3000小时,忙碌使他们更加擅长考虑,各种有利于种植的因素,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博学多才,这种农耕文明的优势在基因里得到了传承。
再加上语言特性,同龄的小孩子学习数学只需要15秒,而英文里学习字母的时间是33秒,这就产生了优势积累。
农耕文明的考虑周全基因的传承,加上语言特性与勤奋。所以,亚洲人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加擅长数学。
生活在不同文明中的人民如何通过其特有的文化取得成功,同时寻找如何巧妙的运用文化传承特性,使人们获得更大成功的秘诀。
荣誉文化法则解释了,为什么互联网上那么多人好斗和很多无脑的行为。
关于工作
自主性、复合性、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这三点是任何一份称得上令人满意的工作应该具备的属性。能赚多少钱并不是使我们快乐的最终源泉,真正使我们快乐的源泉是,这份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让我们实现自我。
关于本书的总结
马太效应解释了,自己周围的环境的不断积累,对你自身成功的影响。
10000小时定规解释了,世界上伟大的人,都经历了1000小时量的积累,最后才在该领域最得伟大的成功,也明确提出了量积累的重要性。
荣誉文化解释了,家族、家族、祖先的因素影响你成功。不同文明之间的特性导致了不同国家的人所擅长的方面不一样,对文明的差异性做出了探讨。作者用这种逻辑只是想说明,一位杰出人士的产生,并不是完全靠他个人的努力,还有时代的机遇等一些其他的因素。****
本书的核心想表达“成功是一个综合体”,就像老子讲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这本书和老子的思想不谋而合。
本书中不对的地方
凡是仲夏出生的球员都不用踢了,你们已经被淘汰了,可以卷铺盖回家了。这样以出生地、出生时间来判定一个伟大球员,就有些荒谬。
但是作者只是想说明,时代机遇给这些伟大的人创造了机遇。一万小时理论,只是强调了量的重要性,但事实上思维方式的改变,才是改变结果的因素。量变引起质变,没有质变,量变再多也无法改变结果。
周鸿祎对1万小时的看法
周鸿祎在《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中,从技术转到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我并没有在编程上花一万小时,就开了公司。而那些花足的一万小时的工程师,其实并不适合创业。
编程只是一种技术,但创业和管理,都需要学习不同的技能,比如,品牌,营销,如何带团队,演讲这些对管理者来讲,都是必血技能。所以创业者,学习能力一定要快。
自我反思
这本书严格上来讲,并不是营销必备书籍之一。但是通过这本书,可以理解互联网的喷子文化,以及对人性的思考,读一读也不是坏事。
成功,是一个综合体。目前社会上定义成功,以名,权,地位为核心的成功。
你的成功标准是什么?月入十万算成功,还是年入千万算成功?还是年收入过亿算成功?
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定义成功。
写在最后
人们之所以爱听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是因为这样的故事总少不了孤胆英雄,与命运搏斗的过程。而异类这本书,让你明白那些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有着他自身的原因,并且无法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