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的,转瞬即将远去,那些已经远去的,正悄悄从另一条径,向我们接近。----题记
小时候,常去鼓浪屿玩,那时候天真无邪,一脸懵懂,依稀记得岛上许多石头砌的精致老房子,外观破败内部也废弃了,不禁对大部分无人居住的房子感到好奇。外公告诉我,那些房子被叫做洋楼,是大鼻子外国人建造的,那时我便记住了在那些洋楼里住过一些大鼻子洋人,这便是我对那座小岛的第一印象。
等我上小学的时候,学了一些历史知识,才知道原来一直被称为洋楼的那些老房子里的洋人们给当时苍老的满清王朝带去了跨时代的西方文化,他们被称为传教士,有时也被叫做文化使者,当年的小岛宁静而优雅。小学生的我再去小岛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曾经宁静的街道上挤满了游客,喧闹声、呼喊声不绝于耳。一些商贩卖着厦门根本不存在的“厦门特产”,导游们编造各种故事吸引游客,那些老旧的楼房淹没在各种嘈杂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洋楼、教堂、小路不再受人瞻仰,不再是文化和艺术,而是好奇的猜测,还是拍照的背景,慢慢地,那些建筑失去了威严,失去了力量,只剩下无力的石块等待着被时间瓦解。
一日,外公将一张报纸头条新闻放在桌上,有力地说“这一天终于到了!”报纸上赫然印着“厦门市政府开启鼓浪屿申遗工程”。此后上岛游客得到控制,那些洋楼逐步被维护、修葺或加固,逐渐引导人们敬畏静默地欣赏这些遗世的财产。有些洋楼被改造成博物馆,有的变成了书店。我们又去岛上,看着昔日的光辉重现,外公却说“该回来的虽然也努力恢复,可似乎有些什么再给找不到了。”
听到这里,我隐约感受到了差异,过去,岛上的这些建筑和故人往事,都是自然地伫立着,没有浮华的修饰,没有无用的添加,客观、真实。现在有些建筑虽然修旧如旧,却被改为其他用途或者打上别的记号,烙上不属于它们的印记。尽管一栋栋楼房留下了,但是它们背后的回忆却随着时间慢慢远去,时代的变迁的确很难让小岛恢复如初。
几年前是物质上的远去,现在虽然给予了保护,但是精神上仍在远去,不过在远去的同时,惊喜地发现,许多人的记忆并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一代代人都在为远去的小岛而牵挂,小岛一直存活在一代代人心中,在低声的叙述中,在长辈的故事中,在无尽的海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