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位同学来电探讨关于第二段职业该如何选择。毕业后在4大行工作了三年的Kathy,并没觉得这段工作经历带给她深度的成长,工作中也得不到自己期待的成就感。为了开拓视野和给自己一个变轨的机会,选择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了与金融和农村经济相关的硕士学位。
沟通中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简历的修改。对于三年工作经历的描述不太能看出她希望展现的能力。而在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的时候,简历也难以针对性地筛选经历要点。进而我们转向探讨下一段职业生涯的选择。她提到第一个可能的方向是高中的政治老师,一方面因为工作比较稳定,其二她觉得通过传递知识去影响别人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从语气中,感觉Kathy对于这个选择并不是特别坚定,也不太能感觉到新选择所带来的热情。这时的职业选择或许会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较为重要的基调,有点担心Kathy是否比较审慎地考虑过这个职业方向,便追问了一个问题:之前有没有相关的经历让你觉得教书育人是一件很有价值和成就感的事儿呢?但是她仅仅有过1-2个月左右的家教经历,似乎这段经历也没有给她比较大的影响。
在近一年的招聘过程中,都会与候选人探讨每一段职业选择和离开的动机和原因,包括他们在工作中擅长和不擅长的地方、每一段经历的成长、获得的成就等。发现90%的候选人对于个人的职业思考都较为模糊,很多人基本都没向自己提过类似的问题,尽管他们大部分已经工作了5年以上。
德鲁克在90岁时出版了《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最后一个章节就是对于自我管理的讨论。因为当下社会的迅速变革,绝大部分企业的寿命,不会长于一个知识工作者一生的工作年限,德鲁克提到:“他们(知识工作者)必须学会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时机改变他们所做的工作、工作的方法和工作的时间。”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果我们不考虑组织长久存活给我们带来的安全感(比如学校、事业单位等),我们也应该思考什么样的事情能真正激发我们,我们到底在什么地方可以利用自己的长处,贡献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毕竟工作还是占据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那么显而易见。梵高经历过公司职员、教师、牧师等工作之后,在27岁才正式开始绘画。周围很多小伙伴在面临着房价、未来的教育成本(如果考虑要孩子的话)、父母的要求等各方面压力,也不敢那么轻易地尝试自己内心渴望的事情。但在当下选择众多、信息开放的社会中,我们总可以及早开始自我的尝试与探索,逐渐找到契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一直伴随着我们对自己越来越深入的认知。我更倾向与不同人的互动,还是独处来获得能量的恢复?我享受理性、逻辑的思考,还是感性的创作?我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下,更容易得到满足,是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还是有着和谐的组织氛围?……我们很容易对自己提出各种二分式,或者开放式的问题。在得到结论之前,我们先需要了解我们是怎样成长为现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