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位创业中的年轻朋友给我提到抹茶,希望我帮她做些研究,我才发现了这个隋唐遗珠。
抹茶是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状的、覆盖的、蒸青的绿茶。抹茶的原料叫做碾茶,是蒸青绿茶的一种。一般的绿茶茶树在生长时期全程接触光照,而碾茶的特色在于采摘前至少20天90%遮光栽培和采摘后的蒸汽去叶绿素。
这样处理后的茶叶颜色绿,苦味轻,还略带青草气,其中蛋白质、氨基酸和叶绿色含量很高,而茶多酚、咖啡因的含量较低。更重要的是,抹茶超微工艺能促使营养吸收。因此,有颜值偏偏还要靠实力,说的就是抹茶。
说起抹茶,当今国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日本茶道使用的抹茶,殊不知抹茶在我国至少有1700多年的历史,所不同的是“古代抹茶”和“现代抹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和内涵。抹茶源于中国,兴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朝。
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公元前约2700年,神农氏把茶叶嚼碎吞入腹中,迈出人类吃茶的第一步,被誉为“抹茶鼻祖”。具体世界上最早的史书记载是在公元前59年,王褒的《僮約》中有「烹茶」「在武阳买茶」的记录。
魏晋时期,杜育的《荈赋》记录:“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这是介绍抹茶最早的文章。赋中所涉及到的范围包括茶叶的自生长至饮用的全部过程。由“灵山惟岳”至“受甘霖之霄降”是写茶叶的生长环境、态势以及条件,自“月惟初秋”至“是采是求”是描写了尽管在初秋季节,茶农也不辞辛劳地结伴采茶的情景,接着写到烹茶所用之水当为“清流”,所用茶具,无论精粗,都采用“东隅”所产的陶瓷。最后一句“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哗若春敷”则表达了当时人们喝抹茶的情形。
根据三国魏时张揖《广雅》载:荆、巴间采茶作饼,调煮饮用茶时,先要炙茶,尔后要“捣末置瓷器中”,意为要把茶叶捣成细末后放在瓷器中煮。这种将茶捣成的“末”,可以说是抹茶的早期踪影。
那茶从中国传到日本来究竟是什么时候呢?叙述茶的最古老的记录书籍是《日本后记》。里面写到在815年阴历4月22日,嵯峨天皇外出去到滋贺县的梵釈寺时,大僧都永忠为天皇献了茶。同年6月,嵯峨天皇命其在大和、山城、摄津、河内、和泉的近畿和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种植茶树,并每年献上茶叶。
《茶经·五之煮》中记载,唐时煮茶饮用时,先要炙(烤)茶,然后是碾茶、罗(筛)茶,随后便是煮茶。碾茶,则是将茶碾成“细米状”,即半粒米大小。而煮好的茶,根据陆羽《茶经》记载,依然茶与汤是分离的,饮的依然是汤。从制茶需捣成“颗粒状”,煮茶需碾成“细米状”表明,早在1200年前的唐代时,中国已可见抹茶的踪影。
唐朝年间,人们就发明了蒸青散茶(碾茶),还审订了评茶色香味的方法,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茶经记载:“……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隋唐的人们将春天的茶叶的嫩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饼茶(团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干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
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就曾道“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诗句中对抹茶泡沫的形状、色彩做了描写和讴歌。这就很形象地说明抹茶之抹是末,是粉末,冲在碗里的茶不是汤水,是凝面;抹茶是用来吃的,不是喝的。
宋元时饮茶方法由唐时的煮茶进入到宋时的点茶。点茶时,要将饼茶磨成粉末,然后过罗(筛)取其粉,再入茶盏调成膏,最后就是“点茶”,使盏中泛起“汤花”。由上可见,宋代碾茶用的是茶磨,要求茶叶呈“粉状”,这与现今人们所说的抹茶是相一致的。
作为一国之主的宋徽宗赵佶著有《大观茶论》,朝廷大臣和文学家丁谓、蔡襄,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沈括,更有乡儒进士,乃至至今都不知其真实姓名的隐士“审安老人”都置身于末茶的研究和发展之中,并孕育出以末茶为主流的的文人文化浓郁的茶道程式,使末茶从粗俗的状态中脱颖而出,达到俭素、涣雅、自然、和谐的浪漫理想境界。
抹茶到了宋朝更发展为茶宴,当时最为有名的评茶专家、大文豪蔡襄在《茶录》中评述斗茶方法:把团茶击成小块,再碾成细末,筛出茶末,取两钱末放入烫好的茶盏,注入沸水,泛起汤花品尝色、香、味,佳者为上。“末茶”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出现了王安石所说的“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盐米,不可一日无”的繁盛景象。
唐宋流行斗茶,操作过程非常讲究,大致可分调膏、煎水和点茶三步,最后进行色香味的综合评比。其中沫花还会有图案,以美为胜。宋朝斗茶时,对注汤很是节制,注入六分时,用茶筅击拂搅匀,便出现汤花。以茶汤颜色鲜白,和茶沫停留保持时间长为茶技高超的标准。茶末与汤分开时,出现水痕,便输了。
到了明代,中国人发明了炒青制茶法,这是中国制茶史的一大飞跃。炒青比蒸青更香,因此茶的喝法也发生巨大改变,炒青绿茶用热水冲泡,不用吃掉茶叶就能享受绿茶。明初,朱元璋下令罢造龙凤团茶,各地一律进贡散茶:“太祖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一照各处,采芽以进”。明代饮茶风气随之改变,士人们也认为相比繁琐的点茶法,泡茶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再加上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宋文化的成果几乎全部被毁。
从此,中国抹茶茶道遂告失传,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茶磨也随之绝迹,中国抹茶(Matcha)形成历史断代,成为中国茶人心中永远的痛。
唐朝时期,日本的遣唐使从中国学习,其中就包括唐朝的茶文化,煮茶是其一。不过后来日本本土文化开始逐渐发展,进入独立发展阶段,传入日本的茶道基本停滞。
直到镰仓幕府时期,荣西禅师两次来到宋朝,带回茶籽和方法,是将茶普及日本的第一人。受南灾茶风的熏陶,荣西在研究佛教经典之余,开始埋头于茶的研究,决心重振日本茶道。他翻阅了大量的茶书经典,寻访各地饮茶风俗,并结合佛学经典,将禅宗道义融入茶道。公元1191年(日本建久二年)74岁的成为荣西禅师编辑出版《吃茶养生记》,这是日本的第一部茶书,也是继中国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以后世界的第二部茶书。
宋朝的中日交流显然比唐代更多,荣西禅师从宋朝带回去的,自然是宋朝对茶叶的利用方法,也就是点茶法。在此基础上,后经过武野绍鸥、村田珠光、千里休等文化大师的不断发展,日本茶道终于成形,对于茶叶的利用方式,基本还是宋朝时期的点茶法。从此,抹茶在日本大行其道,并且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仪式。再加上日本对抹茶的极致研究,早已将抹茶变成了他们的国粹。虽然日本在后来也发明了他们的冲泡饮茶方式,就是现在的“煎茶道”,但是抹茶(matcha)已经深入人心。
在日本,你可以发现,不但在京都、大阪这些大的地铁站有垂着布帘看起来安静的茶室,各个旅游景点都有茶室,连街头、地铁站的自动售卖机里,也都有选择非常多的抹茶饮料,连通往宇治的火车都是清新的绿色,日本抹茶业已经非常有规模。
在古代,抹茶加工成本高、产量少、价格贵,是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东西。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抹茶已经红遍大街小巷,颜色也已极具代表性了。在日本,还有丸久小山園、伊藤久右卫门、中村藤吉、一保堂等老字号抹茶铺,深受日本人和各地游客喜爱,有些还成为“抹茶控”的朝圣地。
2010年,日本冰淇淋协会发布的“消费者最喜爱的冰淇淋口味”年度调查结果显示,抹茶口味位居第五。到了2015年,抹茶口味已经仅次于香草和巧克力上升到第三名,排在草莓和牛奶前面,喜好率将近50%。
不久前,Google 公布了 2017 年饮料趋势报告。这份报告统计了美国、英国、西班牙和墨西哥四个国家,于 2015 年 4 月至 2017 年 3 月期间,使用 Google 搜索饮料相关词语的数据。从这份报告可以看出来,这4 个市场对带有自然口味的饮料关注度都在增加,其中,大家最喜欢的是生姜和抹茶。
从中国各类消费平台数据来看,消费者对抹茶品类的关注度正在迅速攀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这一传统茶品产生了浓厚兴趣。中国的“抹茶小镇”也于今年在浙江绍兴落成,特色小镇将为抹茶行业发展推波助澜。
单从行业数据来看,目前中国抹茶年消耗量已经达到1000吨,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强调抹茶主题、以抹茶为核心元素的品牌,就有近百个,比如西尾、無邪、初代等等,尤其在长三角地区较为集中。除了抹茶主题饮品店,像星巴克、好利来、DQ等耳熟能详的连锁品牌也试图朝抹茶这个品类做延伸,点单率都还不错。
甚至一些日本老字号抹茶品牌,如辻利茶铺、丸久小山園等,也来中国开设分店,瓜分中国饮品这一巨大市场。
很多人喜欢抹茶,是喜欢它的清香,而有的人是因为它的包容性。如今,抹茶蛋糕、抹茶冰淇淋、抹茶咖啡、甚至抹茶鸡尾酒、抹茶面膜等产品层出不穷,大街小巷的抹茶饮品店也越来越多,抹茶时代俨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