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千年以前的大师豪李商隐,作一首《锦瑟》,把庄子当时梦蝶的境界,映射在自己身上,写的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庄周梦蝶,出自战国·庄子的第二章《齐物论》的第四个寓言,在陈可抒评注的《人间逍遥游》中,它体现的是“身则物化,心则以明”。什么意思呢?
这与庄子的齐万物、等生死的思想是一致的。在庄子的思想意识中,他从来就没有把物与人真正地分清过。人就是物,物就是人。既然人与物没有鲜明的界限,还有什么东西之间存在界限呢?梦就是觉,觉就是梦,因此,蝶就是周,周就是蝶。
所以,物化就是“物我界限消解,万物融化为一”。你就是我,我亦是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切事物间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因为它们都是由“道”变化出来的不同物象,所以在根本上是完全一致的。它们之间的生死差别、彼我区分没有必要去追究了。
圣人就是根本取消了万物间的差别、对立,而任之自然、随物变化,从而进入“物化”的境界。
这也正是庄子所表达的人生真谛所在:随外物而化,明之以内心。
庄子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员,同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在此之中,他是一位很特别的学者,而且,由于他极其绚丽的文笔,往往世人都认为他是文学家,但实际上,庄子更是一位逻辑思维超一流的哲学家。《庄子》体系非常宏大,陈可抒评注中,也提到庄学的三位一体,体、用、辩贯通于全书。
体,即本体,是立论,亦是庄学的根本,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庄子的核心论点
用,即作用,是就事论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可以理解为支持论点的证据,事实
辩,是体、用框架以外的答疑解惑,就理解为除了论点和事实依据,如果你还有疑问,我再单独给你解答
所以,庄子的逻辑是十分严谨,同时也合乎常理,庄子说:“卮言日出,和以天倪”,说的就是庄学体用转化、辩化为体的道理。
回到第二篇的齐物论,所谓“齐物论”,是“齐物而论”的意思,将所有的外物概而论之,不属于外物之物,便是内心。
人生在世,皆欲逍遥;若求逍遥,必先知我。《庄子·内篇》中,立言的最后一篇,是《养生主》,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开篇就是绵延千年的金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告诉我们面对知识要谦卑,不妄随,也不妄知。
接着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你看,生命的意义,不就是人生的督脉吗?外部的名望、利益,还有哪个比生命的意义更重要呢?遵循了这条人生的正道,那就可以保养身体,可以保全天性,可以修炼精神,可以享尽天年。
这,不就是养生吗?
最后,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是庖丁解牛的熟能生巧,轻车熟路,殊不知,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术,而隐含的道,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世间是牛,大知是游刃,有了大知,才能善刀而藏,游刃有余。
评注人陈可抒有4个观点:
其一,万事皆可入至境,至境为人所共赏。
其二,不断探索,取舍有道,知晓天道,才能养生。庖丁所言,几乎句句都是解牛之技,却又句句都是天道。
其三,保持未知之心。
其四,游刃有余。所谓养生,是游刃而有余,绝不是封刃而存,由此亦可知所谓清净无为的口号只是悟道之法门而已,也绝不是人生应有的目标,其本质其实是清净杂念、无为杂事。
大道至简,最后我们还是感受到了庄学中的“物化”思想,在哲学上,庄子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并提出“心斋”与“坐忘”等修养手段。在政治上,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万物齐一”,认为人应突破自我形躯的局限而对万物加以整体性把握,包含着朴素辩证法思想。”
《人间逍遥游》这本书,和《庄子》相得益彰,如果说《庄子》是一个家电,《人间逍遥游》就是一个阐述详尽的说明书,把《庄子》的真谛,结合评注人的理解,把《庄子》独特的灵魂传递到每个阅读者的内心。
如果你读不懂《庄子》,体会不到庄学,那么,这本《人间逍遥游》你可以尝试一下,一定会给你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