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办了一张市图书馆的书卡,借了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作者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一个关于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很吸引人,让你想一口气把它读完。
书中以第一人称叙说,读起来很舒服,大脑中仿佛有个画笔在不停地描画,有时鲜艳,有时暗淡,有时也会假设自己是当事人,会如何去选择?。一些在新闻联播中出现的字眼,阿富汗、塔利班…出现在书中,对于阿富汗,印象就是一个战争频起的国家,看了小说才知苏联入侵前的阿富汗也有安静祥和的景象,但种族歧视一直存在,无论是君主立宪制还是共和制。
小说以阿米尔少爷和仆人哈桑的友谊为主线,12岁时他们情同手足,然而一场风筝比赛,发生了悲惨不堪的事,为了少爷能够获得双重胜利,哈桑独自去追风筝而遇到他俩的老对手,势单力薄的哈桑被人强暴,随后赶来的阿米尔却逃走了,也是为了自己能够得到父亲的爱,获得双重第一,父亲一定会对他改变看法,还有一点,潜意识里,他也有种族歧视存在,哈桑是不受待见的哈扎人。后来的阿米尔,自责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也为躲避战乱随父亲逃到美国。逃跑的阿米尔少爷当时是懦弱的,也是嫉妒使然,他一直有些嫉妒父亲对哈桑好,想独占父亲的爱,这就是人性,自私的本性,家里的一个长辈也说过,看看小孩,就知道人之初,性本私。后来阿米尔的痛苦说明他还是善良的,一直带着枷锁生活。
在美国,他遇到她的妻子索拉雅,他们的交往,父亲去提亲都展示了阿富汗的一些风俗特点,保守、对女性的歧视。提亲当天,索拉雅跟阿米尔讲出了自己曾失身的过去,她是勇敢的,为将来的幸福扫清障碍,可以坦荡的生活,也是对阿米尔的尊重,是智慧的做法。与阿米尔的做法形成对比。试问,如果是自己,会像索拉雅这么做吗?
阿米尔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兄弟并被塔利班杀害后,为了救哈桑的孩子冒着生命危险回到了故乡,那时的阿富汗,一片破败的景象,只有塔利班能够吃到肉,哈扎人遭到屠杀,老百姓为了活着忍受着屈辱,连大学教授都沦落街头乞讨,让人不禁感慨和平的可贵,珍惜自己的生活吧。
阿米尔为了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与老劲敌决斗,他第一次与人打架,在被暴打中实现了自己精神的救赎,他的心结终于解开了,身体的创痛换来精神上的轻松。记得一个大学同学说过,精神的伤痛远比肉体的疼更甚过,有时的确。
救出孩子又面临新的问题,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索拉博是个孤儿,带回美国几乎没有希望。阿米尔告诉索拉博可能还要暂时把他送到抚恤院时,孩子极度失望,这是阿米尔践诺,因为战争索拉博看过太多承诺兑现不了,失望的割腕自杀,一个孩子,失去父母和家园,说出对生活厌倦的话,令人心痛。承诺真的不能轻易作出,特别是对孩子,即使主观上想兑现,还有很多客观原因制约着,到时候的伤害就更大了,承诺要慎重,被救活的索拉博一度自闭很长时间。同时作为相反方,也要看淡对方的承诺,客观的看待问题。
还好,索拉博来到了美国,还好,他的眼里最终有了光彩。
小说里有太多感人的画面,心地澄明忠诚的哈桑,硬汉慈父,奋不顾身的阿米尔,勇敢没有种族歧视的索拉雅,都有他们的人性之光在闪耀,像一面镜子,荡涤着人的心灵。
正如译者所说,风筝是象征性的、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的去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