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时曾看过《伊豆的舞女》和《睡美人》,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川端康成的作品,第一次知道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当时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看完这两部作品,因为我无法理解内容,它太过飘散太过虚无,每一次阅读很快都会滋生我的睡意,直到我看完也没有很好的理解,避难趋易的本性让我将它们放于角落,唯一的变动就是封面上越来越厚的灰尘,此后便再也没有看过他的作品。直到前几日看到书桌上的《雪国》,忽然想起买这本书已经近半年了,却从未翻过,川端康成这个名字历历在目,为了一解高中时的遗憾,决定读一读此书。
作品的开头便让人眼前一亮“穿过县道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毫无矫揉造作,没有一丝冗余,直入主题,进入小说的环境,难怪有人称他是叙事的大师。《雪国》一书是我看过文字描述最为优美的小说,川端康成先生在作品中有很多环境的描写,因此我们在阅读此书时,不可不细细品味一番。《雪国》一书主要说的是对西方舞蹈感兴趣的富家子弟岛村先生,以及他和艺妓叶子、驹子之间在雪国的感情纠葛。从感情格调而言,这应属于一个悲剧小说,文中最敏感的字眼便是“徒然”,多处出现在文中,这点也说明了作品思想感情的偏向点。书中的多处环境描写也都起着渲染作用,川端康成先生的作品多是这般格调,这也附和着他写作中物哀的特征。日本文学早期与其禅宗有很大的联系,有一种幽玄空寂的韵味,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便是很好的说明,可以说此书对川端康成乃至整个日本的小说写作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所谓幽玄空寂,具体大抵是“浪漫的物哀,幽玄的空寂,风雅的困寂”,川端康成先生除此之外,尤为钟意于“虚无的美丽”,他曾说过:“终极的虚空才是真正的美的所在”,这点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雪国》中有多处环境的虚无描写,这便可以看出其写作特点:在朦胧中叙述事件,于虚无中展现人生!这也是为什么其作品难读的原因,虚无的环境以及发散式朦胧性的事件,让读者不易整体把握主体经过。
另一篇作品《湖》与《雪国》总体上有很大的相似,然而在某些方面却又有不同。《湖》这篇小说主要说的是一位有尾随跟踪貌美女性癖好的男子银平。主人公银平是一个极致悲剧的人,无论其人生还是经历都透露着浓郁的孤寂和虚无,虚无的痛苦,虚无的美丽。银平因为其少年经历以及身怀丑陋的脚而自卑孤僻,这也是他跟踪貌美女性的原因,甚至发展成一种病态,以至于忘乎了自己的所作所行。本书与《雪国》的叙事手法有点不同,《湖》一书主要用的是意识流创作,即“幻想,幻听,联想,回想”,这点从书中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文中银平多次有着这样的行为,所以会让读者感觉作品内容时空转换性太强,主体过于分散,从而不易阅读理解。这部作品是川端康成先生晚年所作,也是在日本战败后所作,或许这也是作品孤寂虚无的原因,总体而言,我想作者想要表述的应该是:“人丑宿命的痛苦已经需求美的救济的焦虑”,当然这里的美丑都是相对性的,是广义的!
最后也想说说川端康成先生这个人,先生也是充满悲剧的人,也因为这些不幸的经历,导致了他孤寂感伤性格的产生,而这种性格也成了他日后作品的情感底色,最后先生选择了自杀结束人生,令人诧异惋惜,但或许也是一种必然,这点从他的作品中也可有所追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