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神学而言,最早对自然现象的解读,是神学的本意,也就是神的语言,能懂神的语言的人,称为诗人(在古希腊时期,诗人也被称为Mystae,通奥义者)。诗人在古希腊文中称为创造者,诗性智慧,是人类最初的智慧,凭着强悍的感知力和想象力来进行创造,这中间如何把自然现象与神链接在一起,或者是把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技艺链接在一起,这种原始性能力,我们已无法猜测和知晓,只能揣摩中间的链接过程。但我们所称的“诗”或者“诗性”源于此,这也是诗最早的内涵。
我们现在所读的《诗学》或者说“诗歌”,某种程度是古希腊哲学家们胜利前进的高歌。当理性崛起,艺术衰弱之时,当古希腊文明从神话时代向理性时代迈进的时候,神学(神话、英雄)被全面否定的时候,胜利得哲学家们自然不会让它逃逸出理性力量的控制之下,这个时候亚里士多德把诗学提出,作为哲学的一个门类之后,诗学成为了一门科学,从此也奠定了诗学和美学的宿命。
就《论古希腊戏剧》而言中,亚里士多德提到的艺术摹仿说。事实是扼杀诗学的一种策略或者说技巧。把艺术归类为技艺,或者使其混杂不清,对哲学家或者说理性主义是十分有利的。艺术摹仿说,根源来自于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的学说。他们曾经说,自然有着对立的属性,从对立中产生和谐。艺术中有对立的黑白色,高音和低音。所以以此来论述艺术是对大自然的摹仿,这样的推论是从哲学的角度(对立统一)来推论艺术,而不是就艺术来论艺术。用哲学思想去强加艺术,诸如没有高低就没有和谐,没有雄雌就没有动物。
在不断的经过哲学家的颠覆之后,终于来到了古希腊理性时代前期,经过阿里翁、雅典人特斯庇斯、埃斯库罗斯之后,确立了戏剧诗(Drama)这一类型。它既带有史诗这一神话时代的特征,也包含有抒情诗这一新理性形式的结构。在这里,我更愿意把Drama称为戏剧诗,而不是戏剧。因为就题材而言,戏剧诗是一种既包含艺术诗性,原始语言性的内涵,也包含古希腊理性时代时期中制定下对戏剧这一形式题材的结构、文学性要求。至今而言,Drama传承至今,经过不断发展,依旧保留了艺术和哲学理性的双重内涵在其中。这其中也经过不断的变革,时而理性占据上风,条条框框居多,把诗性削弱;时而大力发展诗性,原始性,把哲学(理性)削弱。这里面诞生了很多流派和艺术风格,在此不一一举例。
单纯的说Drama来自于祭祀,其实是来自于古希腊时期的酒神节上,酒神的扮演者与人们的对话,或者是对某种大自然语言的解读,这样便于理解。但归根结底,Drama的诗性部分来自于诗人,某种对自然现象的解读能力,理性部分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反对神学的理性诠释。两者合二为一才能称为Drama。
作者:罗念生
出版社:中國戲劇出版社
出版年:1985
页数:212
定价:1.25
装帧:平裝
统一书号:8069—590
《论古希腊戏剧》一书写得非常详尽,作为古希腊戏剧读物是十分的好。里面介绍了古希腊的戏剧发展,形式结构,几位历代的著名悲剧诗人,也介绍了喜剧诗人以及最后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部分诠释和解读。挑的都是关键的点,再配上里面对著名剧作的片段,剧情概述,读完之后,对古希腊戏剧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范围了。
除了上文对Drama一词自己的理解之外,我对“面具”也有一个理解。我认为古希腊戏剧早期使用面具的原因,因为那些面具背后的人物,都是酒神。这在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也有论述,舞台上的主角只有一位,那就是酒神,然而那些角色俄狄浦斯王等,都是以面具身份出现,背后的扮演者是“酒神”。那么观众,古希腊的观众他们为什么要去看戏剧?原因是什么。
我想这个和古希腊的命运观(祭祀、宗教)密切相关。带着面具的神,承受苦难乃至死亡,而通向复活与神性的过程,这一命运观制约着古希腊悲剧,也制约着Drama。观众爱看这个,因为从萨提斯而来的Drama,保留了歌队,面具等宗教仪式元素。同时古希腊戏剧又不断的在诠释希腊诸神/家族的各种故事,是为了唤醒人们,还是让人们得到净化?粗浅的单一的说法,会损害古希腊戏剧的原始性。
抛开这些古希腊的命运观,宗教,哲学,社会背景来看古希腊戏剧,那么有可能得到的是英雄们的过失错误,角色的跌宕起伏,事件的冲突和对立等理性观念下的结构和外在形式的东西。然而这不是古希腊戏剧所要留给我们的,或者是带给我们的。
就意识形态而言,《论古希腊戏剧》这本书还是有很强烈的马克思哲学味道,为其马克思哲学服务的倾向性比较大。书中的历史学部分,社会学部分,戏剧文本/形式部分还是挺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