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教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作家。他写过另外一本很畅销的书籍,叫作《被讨厌的勇气》。
岸见一郎是一个哲学家,他特别喜欢研究阿德勒的哲学。在他研究阿德勒的哲学后,发现阿德勒的哲学最有效的地方在于养育孩子。所以,他写了好几本书,都是从阿德勒的哲学出发,然后告诉大家说,我们怎么样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怎么样能够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特别震撼的口号,叫作不批评也不表扬的教养法。就是不管教的勇气,让你尽量地放手,尽量地给孩子更多的空间。所以,不批评也不表扬。
为什么大量的家庭的教育,都在不断地重复?就是说你的父母对待你的方法,可能并没有那么成功,让你的内心产生了那么多的痛苦。然后你的事业,也没有那么一帆风顺。你小时候不好好学习,但是等你长大了以后,你就竟然会用你父母对你的方法原封不动地又用在了孩子的身上。然后希望你的孩子这次发生奇迹,跟你变得不同。实际上,并不会有奇迹发生。
作者很真诚的告诉我们,最有效的方法是: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指导(孩子)。
所谓的不批评也不表扬,原因是什么呢?批评和表扬都不是平等地对待孩子的方法。批评当然我们能够理解,这是指责他,然后给他压力。表扬也是自上而下的。表扬是发生在上级对下级之间的。所以当你觉得,你比你的孩子强很多,你跟他就没法平等对话的时候,这批评和表扬就出现了。无论是柔和的表扬,还是残酷的批评,这时候你都没法建立一个跟孩子的良好关系。而没有这个良好关系,就无法实现有效的指导。
那么,我们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达到自立。那么自立的标准是哪三件事呢?
第一件事,你能够独立地作出选择。就是一个人成人了,成为了一个自立的人。我长大了意味着什么?我有自己选择的标准,我愿意自己去承担这个后果。
第二件事,就是能够独立地判断自己的价值。就是你要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我做这件事对还是不对,我自己心里有杆秤,而不是来自于有多少人鼓掌,有多少人说好,有多少人羡慕你。
第三个自立的标准,就是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必须得意识到别人没有义务帮你,连你的父母都没有义务帮你。你的父母帮你养大了。你遇到了困难,你不高兴,所有人都要看你的脸色行事,就代表着你还没有长大。
那么什么是既不批评也不表扬呢?首先我们说一说批评和表扬会有什么问题。就是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总是被批评的方式来教育。他的父母总是训他。很有可能他会变成一个懦弱儿,因为批评不可能改变一个人。
根据阿德勒的理论,每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过程当中,都在努力地争取一件事,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关注。所以,当父母从来不关注这个孩子好的事情的时候,这个孩子表现得正常、表现得好,学习成绩进步了,父母都没有反应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一定会想办法,找一些你真的会关注我的事情来做。比如说赌博,比如说玩游戏,比如说眼睛近视越来越糟糕,这都是孩子去获得父母关注的手法。所以批评不可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改变,只会让他把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加强。
再来说说表扬的问题在哪儿呢?如果我们总是用表扬来驱动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情,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得不到表扬的事情他就不去做。就是孩子衡量这件事该不该做,取决于这件事情父母会怎么看,有没有评分,有没有奖励,有没有排名,都是这些外在的东西,如果这个东西没有,他就会觉得没什么劲,这就是表扬有可能会带来的恶果。所以,他提出来既不批评也不表扬。
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应该认清楚,不要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因为孩子从来都不是为父母学习以要让孩子知道,他的课题是他自己要做的事,失败也是学习的过程。
还有就是如果妈妈唠叨,孩子容易叛逆,唠叨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自尊不断地降低,很痛苦。所以,我就故意地要伤害你。这也是孩子获得父母关注的一种手法,而且如果爸爸打孩子,孩子就会抽烟――成瘾导致暴力。
那该怎么办呢?首先,愉快地接纳孩子的真实面,这个很重要。
怎么做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孩子生病,送儿童医院那个场景。然后在那一刻,最期待的是什么呢?――其实只要他身体健康,什么都行,学习成绩0都可以,只要身体好,宝贝开心就行了。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能够接受他真实的一面。
每一个孩子都是无可替代的,哪怕你有好几个孩子,每一个孩子也都是无可替代的。这个无可替代的真实的一面,是需要无条件去爱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跟他建立良好的关系。
然后接下来,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不要训斥,要平等地对待。如果我们能够对孩子做对的事,表达出谢谢的时候,孩子立刻就能够知道,这件事做对了,并且他获得了价值感。
比如说,一个孩子在地铁里边不吵不闹,这时候妈妈表扬说,“宝贝,你真了不起,你竟然能够不吵闹,太棒了”这就好像表扬一个人不会随地丢垃圾一样太奇怪了吧。因为不随地丢垃圾,或者在地铁里边保持安静,这是一个正常人所应该具备的正常状况。但是我们很多家长为这件事批评或者是表扬,会让孩子觉得,我今天做这个事有没有人反馈我,有没有人表扬我,对吗。
正确的做法:当孩子在地铁里边很安静“谢谢你今天这么安静”。因为这个是平等的,感谢他给你所带来的东西,就像我们和其他人一样,其他人做对的事,我们也应该对别人表示感谢。这时候孩子的价值感,就会得到大幅提升。
父母最重要做的一件事,是让孩子知道求知之乐。
如果你真的有疑问的时候,你要坦诚地坦诚。把他当成一个大人“我最近一直没有见到你学习,我有点担心”。你讲出你的感受,孩子如果告诉你“我就是不想学”怎么办?岸见一郎说,那你也没办法,你只能等说,“那好吧,等你什么时候想学了,你就好好学。因为人生是你的”。我们很多家长觉得,不对吧?有时候你使特别大的劲,确实起不到更好的效果。他说,家长没有坏家长。但是存在大量的笨家长。我们要提醒所有的家长一件事,就是要有勇气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就是你要直面这件事。你要改变过去的互动方式,你要学会放手,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的这种公平对待的方法。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很多家长喜欢体罚。其实体罚不是教育,体罚只是报复。就是我心里边那股火压不住,我要发泄出来。只是报复而已,对于教育毫无意义。
在孩子做了很多错误的事的时候,我们需要教会孩子正确的诉求方式。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让孩子会学习?
父母首先要知道,学习是必须由孩子自己解决的课题。同时不要对孩子撒谎。
很多父母都始终跟孩子说谎:你考上北大,你肯定有一个好的未来!爸爸妈妈为什么让你上大学?上大学才能过上好的人生……谁告诉你上大学就能过上好的人生的?不一定。
如果我们整天骗孩子,我们用这种方式来利诱他,孩子不会认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考上大学,未必会有一个好未来,我们必须得一生保持学习的习惯,还得加上一点小小的运气,你才有可能有一个好的未来。
什么是好未来?美好未来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如果你拥有了一个丰富的、细腻的、美好的灵魂,你在哪儿都有一个好未来。但如果你没有这种感受,你拥有再多的钱,拥有再大的房子,你也不会有好未来。这才是人生的真相。
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习的喜悦。第一,你要让他知道求知本身的乐趣。第二,你要让他奉献社会。
有的父母说,我就是很焦虑怎么办呢?我生气、忍不住要发脾气,怎么办呢?作者的建议是回避孩子。就是当你真的焦虑的时候,当你想发作、发脾气的时候,你先躲开点,冷静一下,假装没这孩子的事,然后出去逛一逛,回来心情好了,你再跟他聊天,然后你可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这么多天来,我看你都在玩游戏,我有点担心”你坦率地表达你的感受,告诉他玩游戏不学习,妈妈很担心。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你自己需要克服的课题。然后让孩子学会去帮助别的孩子。成绩好可以去辅导别的孩子学习,体力强可以去帮帮别的孩子做点劳动。总之,就是要为社群奉献。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会更容易提升自己的价值感。提升了自己的价值感,会增强他的自律性。增强自律性,才有可能慢慢地不打游戏。
最后,学会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阿德勒哲学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
比如:今天突然要去学滑雪,我能做到,我只要愿意学 我一定能做到。但是有的人会否定自己,内心当中认为自己不可能学会滑雪,想到滑雪就害怕,很多人想象滑雪从山上飞出去……这种认为自己不会成为某一种人,或者认为自己做不到的这种想法,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如果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植入了否定自己的概念,孩子就没有改变自己的勇气。所以,我们需要赋予孩子勇气,让他知道任何人可以做到所有事。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人生课题。
如何赋予孩子勇气:第一件事,我们要学会把孩子的缺点当作优点来看待。比如,这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思维跳跃……这时候你要想,这个孩子善于发散性思维,他不是那种专注型人才,他是连接型人才。他会有很多联想。如果一个家长,能够从孩子的缺点当中都看到他的优势,有助于你赋予他生活的勇气。
第二件事:要做孩子的伙伴,而不是敌人。你要经常让孩子感到,他对他人有贡献。就是孩子所做的各种事,对社会对他人、对家庭、对父母是有贡献的。这时候孩子会自然地觉得,我们是伙伴的关系。你要经常性地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和挑战,让他在家里边做一些事,为自己的家,为自己的家人做一些贡献。
当你既能够欣赏到他的优点、缺点,把他的缺点当作优点来看待,又能够把他当作伙伴来看待,孩子就不会把你当敌人。
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去过自己的生活,去做自己的追求。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孩子看到你没有放弃自己人生。很多孩子不愿意学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看到父母就不学习。他看到父母就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人生。
学会爱孩子、尊重孩子、感谢孩子、等待孩子……这时候你发现,你也轻松,孩子也轻松,人生是一个慢慢地长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