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
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位于东营区南部,牛庄镇政府驻地东南三公里处。据时氏家谱,明洪武二年,时国宏、时国俊兄弟二人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故名时家村。
来到这个村,如果你跟这个村子的人打招呼称其shí某某的话,村民们会纠正你说,时家村的时姓,读chí不读shí。
一个普普通通的鲁北小村,如果不是因为吕剧,也许它真的会名不见经传。时家村即是山东吕剧的发祥地,也是吕剧主要创始人时殿元的出生地。
村里的老年人讲,时殿元家道贫寒,8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的黄河入海口地区,土地贫瘠,经济萧条,遇到灾年,颗粒不收。迫于生计,时殿元不得不经常与乡人们一道离乡背井,逃荒要饭。
为了便于乞讨,他们往往带上胡琴、竹板、节子等乐器,自编小曲,娱乐施者。一来二去,唱小曲成为讨饭的“基本功”。15岁就开始独自“唱门子”(一种唱曲要饭的方法)。19岁时,与别人搭班坐唱,穿梭于各地红白公事,大集庙会之间。
为把这门基本功练好,时殿元在乞讨之余,先后到山东菏泽、河南开封、安阳一带拜师学艺,向人请教,1896年,拜师安徽艺人,学唱“凤阳歌”。次年又师从今史口镇西商艺人商秀岭学唱“南路琴书”、“新凤阳歌”。
光绪十九年(1893年)后,时殿元和崔心悦、崔心庆、谭明伦、武春田等5人组成山东琴书班社同乐班,以唱扬琴为业四处闯荡谋生。经常活动在广饶、博兴、滨县、利津、沾化、周村、博山、淄川、张店、益都、寿光、潍县和胶东地区,远至大连、沈阳、哈尔滨等地。
天资聪颖的时殿元把学来的这些东西融会贯通,自成一派。当时有“时鸭兰”的美称,“鸭兰”是黄河口一带的一种小鸟,鸟语清脆,鸣唱婉转。人们用这种受人喜爱的小鸟来表达对“大角”时殿元演唱水平的一种充分肯定。
1899年冬天,时殿元带领他的同乐班在诸城县赵村演出,与一个京剧戏班不期而遇,双方唱起了对台戏。开演后,京剧班行当齐全,文武兼备,服装鲜艳,锣鼓喧天,戏刚开演,同乐班的观众竟被吸引一空。无可奈何之下,时殿元他们不得不收摊而去。而这一次的失败恰恰成了吕剧发展的契机。
时过不久,也就是1900年年初,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时殿元带领自己的同乐班为时家村的乡亲们上演了小戏《王小赶脚》。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演出所有演员都是彩妆上场,而且他们把民间舞蹈“跑驴”里边使用的布驴作为道具搬上了舞台,加上演员在演唱过程中加入的生动活泼的表演动作,让观众为之耳目一新,直至终场以后仍迟迟不肯离去。
时殿元把扬琴戏改为“上妆扬琴”,在家乡一炮打响,从而为琴书上演古装戏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随后,同乐班又将许多琴书篇目由坐腔改为了化妆演出,再次走出时家村,到广饶、博兴、诸城、潍县、掖县、黄县等地演出。因为演出《王小赶脚》时以“驴”为道具。所以当时的人们就把同乐班称为“驴戏班”。尽管这一称谓里边丝毫没有贬义,但时殿元还是感觉这个名字不雅,每到一地演出必然声明自己演唱的是“化妆扬琴”或称“上妆扬琴”。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冬,时殿元以同乐班为基础,创建共和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创造了以坠琴、扬琴为主要伴奏的“化装扬琴”。
1915年,“共和班”解体,50多岁的时殿元与他的弟子吸收了本村与当地的一些青年,在本村又组建时谭班。人称“时家班”。他一面领班演出,一面收徒传艺,使时家村一带成为传播和发展化装扬琴的中心。
时殿元一生广采博取,不断丰富自己的演唱技艺。他曾向著名琴书艺人商秀岭、殷田昌虚心求教,切磋技艺。在蓬莱演出时,虚心向当地知名人士翁乐明请教。1934年,年逾古稀的时殿元仍向晚辈、琴书名家商业兴、关云霞学习。
时殿元通过吸收借鉴多种艺术成分,广采众家之长,逐渐形成幽默活泼、生活气息浓郁、节奏轻松明快的艺术特点。化装扬琴突破山东琴书的窠臼,具备了戏曲的艺术特征,是吕剧的雏形。
1948年,85岁高龄的时殿元病逝于当地。
1952年,经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王统照提议,化装扬琴正式定名吕剧,时殿元作为吕剧的主要创始人,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吕剧被定为“中国三十六大剧种”之一。在全国300多个剧种中名列前茅。改革开放后,山东吕剧又被文化部定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殿元一生致力于吕剧艺术事业,直到80岁时还登台演唱。他一生授徒很多,较有名气的弟子就有50多位。济南吕剧团副团长时克远、李同庆就是他的第一代弟子。
1988年2月23日,台湾著名影视制片人凌峰先生,带领《八千里路云和月》摄制组,专程到吕剧的发源地牛庄镇拍片,拍摄了由时家村老艺人时清举、禹兴卫、谭文章等演出的古装历史剧《金玉奴三打簿情郎》等剧目。
1989年,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农民业余吕剧团代表东营市赴济南参加全省首届计划生育文艺调演,所演出的新编现代小吕剧《离婚记》,荣获优秀节目组织奖、优秀节目创作奖、优秀节目演出奖和优秀演员奖四个奖项。
为了广泛传播和弘扬传统的吕剧艺术,中央电视台还于2000—2007年,先后多次派出记者到吕剧的发源地牛庄镇时家村进行采访报道。
2002年12月,时家村庄户剧团成立,该剧团由时家村年逾花甲的吕剧艺人时玉良发起成立。剧团演员主要为村内民间艺人和吕剧爱好者。剧团自成立以来,以传承传统吕剧为主,以培养吕剧新秀为己任。剧团小演员时凯悦在老艺人的精心培养下于2008年9月份被山东省电影学校吕剧戏曲班录取。
2004年,山东省文化厅在本村举行了“吕剧发源地”揭牌仪式,正式确定时家村为“山东吕剧发源地”。郎咸芬、李岱江等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到场祝贺,并进行了演出。
2004年,牛庄镇政府在时家村建起了“吕剧起源与发展陈列室”,在此基础上,2009年又投资200万元新建吕剧展厅一处,配套建设了排练厅、舞台等设施。筹备开办了“中国吕剧网”,通过提供吕剧视频下载、网友交流平台和吕剧服装、乐器、道具出售等网络服务,将其打造成了吕剧故乡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
作为吕剧发源地的时家村,多少年来一直对吕剧情有独钟。从家弦户诵,到舞台演出,到每年一次的暑期少年吕剧培训班。时家村为吕剧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通过时家村人的执著,我们看到了吕剧顽强的生命力,看到了吕剧的未来和希望。
时家村东南约一公里处,有一个面积约二十亩左右的圆形水塘,临近村庄人称“堰子坑”,本村人则称“东坑”。
自古以来,东坑就是当地人的天然游泳池,每至夏季,劳作归来的人们在此洗掉身上的泥土和汗水。水性较好的人从此岸游到彼岸,打一个回来,来一场小型的游泳比赛,称为:“过趟”。
当地人几乎没有几个人没在此洗澡嬉水,却没人知道它有多深。
虽说深不知底,却没有听说有一个当地人在东坑发生溺水事故。民国期间,谭家村有一村民跳坑自杀,半天都沉不下去,终未死成。
上世纪80年代初,今史口镇一中学生到当地东张村串亲和伙伴到东坑洗澡,不幸溺亡,这是东坑有记载的唯一溺水事故。当地人说:东坑有灵气,不愿接受外地人。
东坑的水苦咸似海水,位置也不靠周围的任何村子而形成于一条古道的中间。不同于当地旧时人畜取水饮用的水塘,多在村边或村内,且都是略咸的淡水。
东坑究竟形成于什么时间?无人知晓,形成的原因也有多种传说。
有人说:某一年,黄河泛滥,汹涌的黄河水顺古道奔流而至,到此遇阻形成一个回水旋窝,水的冲力将泥土甩向四周,形成了巨大的水坑,同时也使坑的四周形成了比周围地势较高的地带(坑的西南角方向的地势特高,当地人称“宅子顶”。宅的高度要比其它地方的耕地高出一米多)。但到底是什么阻力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多大的漩涡能造成这么大面积的水坑?值得怀疑。要知道,当地在1957年打渔张引黄工程建成前,是一片广袤的平原,奔流至下的黄河水怎会遇到什么阻力?
还有人说:东坑原为人力所挖,其目的是垫出一片高地作为村庄地基,所以才有“宅子顶”的形成,可是为什么无人在“宅子顶”建立村庄,而选择地势较低的地方呢?好像也说不通。
更有人说:此坑通渤海,所以水质苦咸,且永不干涸。
时至今日,东坑依然保持它原有的面貌。遇旱水不见底,大涝水不溢出。也没有人打算开发利用,只是去洗澡、游泳的人少了。它静静的呆在那儿,不动,不变,不知多久。
东坑,为时家村增添了许多的神秘。
注:
1、撰写内容来源于个人收集的文献,属学术探究范畴。
2、版权属于时进军个人,转载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