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一早就来到张小听课。上午听了三节课,一节是四年级语文,一节是五年级数学,还有一节少先队主题活动。总体感受是收获良多。
来到小学教学已经有三个月了,带语文也带数学,再加上每周23节课,时间满满的,很多时候备课只是简简单单,没有多少深入。语文课还能过的去,因为毕竟有几年经验,至少拿到语文课文还是能很快抓住重难点。
但是数学课是第一次教,而且觉得四年级数学也不难,更多的时候觉得自己只是教课本,除了课本就是做各种练习题。但是今天听了蔡利安老师的课才觉得我的数学课就是“填鸭”。
蔡老师今天上的是北师大五年级下册“体积和容积”。我只记得上学时老师教过我们“求体积和容积”的公式,至于概念我并没有多少记忆了。
蔡老师以“乌鸦喝水”导入,这个故事是学生们所熟悉的,所以很快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课堂的最开始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接着蔡老师通过实验来和学生一起验证这个故事真不真实。用广口杯装了半杯水,接着往里装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子。蔡老师抛出三个问题:
1、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
2、瓶子里的水为什么升高?
3、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子水面升高的一样吗?
通过抛出疑问,让学生去思考,得到关键词“占空间”、“大小”。然后一步步引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概念。
接着蔡老师拿出两个差不多大的土豆和红薯,让学生去判断哪个体积更大点。先是直观判断,最后用实验的方式(用两个装一样水的烧杯,然后将土豆和红薯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再比较水上升的多少)来验证。这个实验是让学生去比较体积相近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再讲到“容积”这一概念时,先是让学生去找可以作为“容器”的物品,比如:铅笔盒、书包、桌肚、教室等,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然后拿体积差不多大的水杯先让学生凭主观去猜哪个杯子容积大,再用实验(用一个杯子装满水往另外一个杯子倒)让学生感受体积差不多,容积不一定一样。
在课堂的最后蔡老师把以前教这一知识点后学生曾提出的问题留个今天的孩子们思考:
“一张纸有体积吗?有的话要怎么测量?”
“空气有体积吗?”
在教学的最后,蔡老师用一个故事再次留下悬念:从前有个抠门的店主,在快发工资的日子里,故意刁难伙计。让伙计把满满一碗面端给客人,但是一滴都不能洒出来,否则就扣工资。小伙子做到了,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
教学过程不止这几点,很多内容这里不做具体记录。选的几点是我印象最深的,简单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一下:
1、激趣非常重要。
能不能在导入部分就抓住学生的“胃口”关系到这节课的课堂氛围。蔡老师从开始通过学生所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成功的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过来了。
2、反复的实验让学生兴趣十足。
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理解并区分“体积和容积”,以及记住这两个概念。而概念的教学比较抽象,蔡老师通过反复的做实验让这个问题轻松解决,不仅如此还大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好奇心,对未知充满期待。当老师拿着各种“好玩”的东西来到课堂,不停的给大家做实验,就像魔术一样勾起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整堂课下来,几乎没有一个开小差的,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因为道具有限,如果每个孩子都能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我想效果应该更好。
3、实验中引发思考。
前面提到蔡老师通过做实验引发学生的兴趣,但并不是仅仅引发兴趣,更多的是去思考。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蔡老师都是先抛出问题让学生先判断,然后用实验去验证,最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
数学课不仅仅是教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思考能力。蔡老师这堂课便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4、 结尾设疑。
蔡老师在课堂的结尾以故事的形式留了一个问题。这个小伙计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把一碗盛得满满的面条一滴不洒的端到客人面前的呢?多么好的结尾,在快下课时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我相信就算下课了,学生们一定会热烈的讨论这个问题,并很想知道答案。那么就会期待下一次数学课,因为他希望知道答案。
蔡老师这堂课非常精彩,我跟学生一样被蔡老师的实验紧紧吸引了,直到下课还意犹未尽。尤其是结尾,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在课后还在讨论“究竟小伙子是如何做到呢?”
你猜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