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成名在望?
五月天在今年的新专辑《自传》中创作了这么一首歌,歌名叫《成名在望》,听着就是满满的鸡血味。他们在歌中回忆那初学吉他时的起点,那一年没掌声没聚光的舞台。当时的他们有的是什么呢?
是不认输的倔犟,是排练室里日夜的争论和练习,是无知的狂妄。他们混迹过酒场当驻唱,也背负过音乐节的重量,才知道“梦是把热血和汗与泪熬成汤,浇灌在干涸的贫瘠的现实上。”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成名在望呢?
他们的回答,是“从不多想只是信仰”,是“只能看远方,最远的地方”,是“无关真相如果你心始终信仰”。有了这些,“你就能飞翔”。
好了,看到这里,我再问一遍,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成名在望呢?是信仰吗?
二、五月天算不算成功
五月天算不算成功呢?
如果要严谨地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得先明确,什么是成功。《成功心理学》一书对成功的定义是,一生的成就,它来自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有意义的感觉。
也就是说,如果五月天几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没意义,那么就不能算成功。
谁也没权评价你是否成功,除了你自己。
你为你的工作和生活创造出了有意义的感觉了吗?
三、成功是个历程,不是终点
偶然看到某个微信群里的人在评论唐玄奘,说唐僧就是公费旅游,而且不是一个人去取西经的,没有国家的官员和一个营的兵力同往,人家凭什么送那么多经书给他。如果不是因为《西游记》,根本没有几个人知道有玄奘这个人。
我忍不住回应了句,玄奘法师当时是偷渡出境的,后面到了外国才有人保护他。
《旧唐书》中对玄奘的记载是这样的:
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仍敕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召硕学沙门五十余人,相助整比。
简单翻译下,意思是,玄奘跟着商人周游西域,游历了十七年,因为他博学出众辩论牛逼,外国人都佩服他。回到长安后,唐太宗召见他,下诏把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经书放在弘福寺翻译出来,并且让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两人征召了非常有学问的僧人五十多人相互帮助整理比较。
《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内容基本上是靠谱的。也就是说,玄奘法师,是真的单靠一己之力,远赴西域,征服了千万外国人,让人家心甘情愿送他经书。这么牛逼的行为,唐太宗李世民当然是喜闻乐见,果断把翻译经书变成国家行为。
《旧唐书》还记载,“后以京城人众竞来礼谒,玄奘乃奏请逐静翻译,敕乃移于宜君山故玉华宫。六年卒,时年五十六,归葬于白鹿原,士女送葬者数万人。”
玄奘法师死后,给他送葬的人有数万人之多啊。
你以为大家都是读了《西游记》才知道有玄奘法师的?人家在历史上本来就很牛逼。
咦,这么一说,不就好像是有了牛逼的结果才算成功吗?为什么还说成功是个历程,不是终点?请把上面玄奘法师的故事再看一遍,然后请你告诉我,玄奘法师真正重视的是什么,对他而言,最有意义的人生道路是什么?
哦,对了,上面有一句话忘了翻译。那句话的翻译是,后来,因为京城的百姓全部来拜谒玄奘,所以他奏请高宗找个安静的地方翻译经书。于是高宗下令让他移居宜君山的玉华宫。他又过了六年的安静翻译经书的生活,然后离世。
一个人,不要万众崇拜,只要安静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你说,他真正重视的是什么,对他而言,最有意义的人生道路是什么?
四、成功的原理是这样滴
《成功心理学》一书认为,确实存在适用于每一个人的关于成功的基本心理学原理。它们是,你清楚什么是你要的成功,你能制定明确的目标并向其努力,你能运用积极思考来实现你的目标,你能花时间发展你的人际关系……
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你能认识自己,发掘自身能力,严格管理自己的基础上的。
你的那个“自己”在哪里?
它不在你外在所拥有所接触的一切,它在你的心里。
找到“自己”,找到属于你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