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一词,我不知道它是出于那一个典故,是中国的文化还是西方的产物。总之,我觉得吧,农民工——这个称呼 ,挺别扭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人们出去务工,叫做“做小工”。他们回家过年的时候,一般只能买几颗糖哄哄小孩子。但这还好,倒霉的人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我再长大一些,人们出去务工叫做“打工”。在沿海一带流行了什么“打工仔”、“打工妹”之类的称呼。他们过年回家时候口袋可能有一点钱了,有的给自己的父母买上几盒营养品或是给小娃娃买点玩具,衣服什么的带回来;搞笑的是,有的还学着洋人过生人日,去蛋糕店去订上一个生日蛋糕,找了好多人来聚会,在屋子里把蛋糕相互涂在脸上,啤酒对着人乱喷乱射,弄得乌烟瘴气,令人啼笑皆非。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下,农民们出外务工成了一种“潮流”,一种趋势。现在的农村,青壮年男女都几乎完全出去打工了,有的人甚至拖家带口,六七十岁的老大爷(老大妈)都被拉上了“战场”。条件好一点的:老婆专门奶娃娃,老妈煮饭、烧水、洗衣服,照顾一家人在外面的日常生活起居;老父亲如果还有点力气,就在工厂里找个轻松的活,管它工资如何,赚不赚钱,能应付他自己的生活,日常用度就行。他们的思想是:反正在什么地方都是过日子,总比在家种庄稼的强。可是到月底把工资一结,人民币一拿到手,把生活费、日常用品、孩子读书的早餐钱、自已的烟酒钱、奶娃娃的营养品等一扣除。然后,只好低下头感叹:“妈的,这一个月又白干了!”
还有一种类型的农民工最让人恶心,就是所谓的“工头”。他在外省给工厂的老板聊天,夸夸其谈地说起他有什么人力资源,说得那是妙语连珠,天花乱坠。老板动心后,就把工包给他,让他叫人来干活,叫来的工人归他管理。他有人吗?根本没有,纯属吹牛!那怎么办呢?不过没关系,这类人有一点小脑筋,他们都善于投机取巧。首先,先给自己好友通一个电话,内容基本上是,“我在这边发了,当上了老板,需要一部分工人,请帮我找几个工人,好处少不了你们!”接着,又给大姑父、二姨妈、三表兄等亲戚朋友也通了电话,说了刚才的同一番话。看在钱的面子上,他的亲戚朋友不但帮他找工人,甚至连同自己都来给他干活了,希望从能中得到一些好处。工人到齐了后,他那是神气十足,在老板面前说话更有底气了:“我的工人刚到,被子、炊具呀什么都没有。所以,须要向厂方借支一点钱去给他们置办一下,以后好正常上班。 “当然,当然”。——”老板见他有了工人,只好点头喏喏称是。
工人刚到那几天,他倒是满仁义的,去街上买了一些廉价的菜,啤酒抬上几箱,热情招待他刚到的什么大姑父、二姨娘等人。在酒桌上。他更是狂话乱放,“我是这个地方的老大!派出所的所长是我过命兄弟,黑帮老大和我喝过血酒……这个地方我说了算。只要你们好好地跟着我,有的是发财机会……”谁知过一段时间,他这一些亲戚朋友通过一些小渠道了解到:这个工头吃了他们很多血汗钱,忒黑了!他说什么派出所所长、黑帮老大什么什么的,纯属吹牛!妈的!我们受骗了!
大的工厂一般都是十二个小时,甚至更长的上班时间。但是,这些农民工们呢,还是任劳任怨,白日昼夜的干个不停。有的人一家人都在大工厂里面打工,一年也赚了好几万或十来万,可他们的思想是什么呢?回家盖房。把房子一盖,有的人打工十年或八载的钱刚好够盖一栋房子。有的呢,根本不够!那怎么办呢?借钱——向银行贷款、找亲戚朋友借,或是向私人借高利贷。经过七拼八凑,房子是盖下来了,结果一算帐:“妈的,欠下好大一笔债呀!”
房子,还是房子。有一种农民工是所谓的“高薪族”。他们在工厂里打工赚到钱后,就学那些城市白领买房。花几十万把房子买好后,还继续出外打工吧!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从市区购了房,但不会做生意,反正只会干一样——打工。最悲哀的是,有的人甚至欠了一大笔房款,只好出去打工还债。呵呵,他们也变成了“房奴”!老样子,他们还是三年五载都不回家一趟。然而,买的房子呢,也一直空着。有老人在家的,就在里面住着,还算差不多;有的呢,一直空着,窗台上堆满了灰尘,地板和墙上都因为潮湿的原因而长了青苔。这种房,卖也卖不掉,租也租不出去。就算租出去租金也少得可怜。最后只有长叹:“妈的,亏大了!”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