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标签里,除了故宫长城,烤鸭爆肚,工体胡同,国贸长安街,一定还有二锅头。如果不懂北京二锅头的,光听北京人嘴里说的什么白牛、绿牛、蓝瓶儿,估计也搞不懂说的是什么。
北京人讲文化,讲理儿,倒不是酒有多好,但是破了规矩不行,这就是为什么北京人吃涮肉必须喝白牛,吃爆肚就得配绿牛。当然,现在二锅头也不仅仅是红星和牛栏山了,更不是白瓶绿瓶那么单纯了,各种名字如经典、御用、珍藏、百年、世纪、至尊,各种包装如景德瓷、青花、景泰蓝眼花缭乱。回过头说,毕竟喝到肚子里的还是酒,既不是包装也不是概念,喝了这么多年的二锅头,咱还是说说到底二锅头是什么。
不要看现在广告里一大堆文化典故,神话传说的,二锅头的前身其实就是北方烧酒,原料主要是高粱。二锅头酒的历史,可不等于北方的酿酒史。建国前,北京市场上没有二锅头酒,也没有二锅头这种称呼。市场上只有白干、烧酒、高粱酒、白酒、烧刀子、汾酒、老白干等称谓,第一瓶以“二锅头”命名的白酒是在1948年石家庄酒厂出产的。而“红星牌”商标,也是1951年才有,1965年以前,北京市场上二锅头酒只有“红星牌”。直到1972年,牛栏山酒厂当时的出品还叫“潮白河牌”二锅头。
最早的二锅头采用的就是与汾酒类似的传统工艺酿造,是典型的大曲清香型白酒,只是后面为节约用粮、提高出酒率,才开始研制麸曲生产工艺。二锅头的名字同时也是酒的工艺,在酒蒸馏过程中,酒头刺激性太大,酒尾杂味较多,只有二锅头最醇香、柔和。白酒,简单点说就是蒸馏得到的第二锅酒。当然,这个说法是便于理解,其实并不准确,但讲清楚也不容易,这里就不多说了。
说到香型,很多人还会问,二锅头、汾酒、宝丰酒、江小白还有台湾的金门大高粱都是清香型,如果定义一款最正宗,最好的清香型白酒,是不是二锅头?这个问题,咱们从两方面说,论白酒的正宗与本源,汾酒是当之无愧的头牌,二锅头历史并不久,现在喝到的都属于新工艺酒,历史传承与工艺不同,就不可直接比较。另外,还需要知道的是原料与酿造工艺,清香型白酒一般分为四个流派。
第一类是大曲清香,大曲清香制作原料是大麦和豌豆,成本在这三个流派中是最贵的,大曲清香工艺要求非常的严格,它的生产周期比较长,投入的人工成本与时间成本比较高,用的高粱与酒曲都是比较多的。而且出酒率低,这样质量等级是比较高的,在口感上入口绵、落口甜、香味清正而出名,汾酒、宝丰酒、黄鹤楼、金门高粱酒均属于这一流派。
第二类是小曲清香,小曲发酵主要的原料是糯米或稻米,小曲分为2派,分别是川派和云南派,小曲发酵的成本比大曲发酵成本低,比麸曲发酵成本高,小曲清香工艺相比大曲清香酿酒周期短,投入的成本少,出酒率非常高,呈现的口感是香醇幽雅、自然爽净,而这类的白酒有江津酒,云南玉林泉等。
第三类是麸曲清香,麸曲主要以小麦的壳为原料,也就是麸皮,所以叫麸曲,而且煮熟后接入纯种曲霉或别的黄曲霉菌开展人工制造散曲,具备发醇時间较短、出酒率高、产品成本低等特性。这类酒的口味爽洌,酒力强悍,劲头悠长,清香红星二锅头和牛栏山二锅头就是这个流派的典型代表。二锅头所使用的原料很简单、固体深层通风培养时间短,酿酒周期短,成本低、出酒率高,所以二锅头酒能成为老百姓认可又放心的口粮酒。
还有一类是药曲清香,这种工艺一般以传统药曲以糯米为主料,各地成分不一,酿制出来的清香酒,入口爽净,落喉顺畅,具有余味绵长,香味独特的特点。
当然,无论什么品牌,只有按照传统工艺方式的酿造酒,不管是固态还是固液态,不是兑出来的酒,才能作为我们比较评价的依据,现在大家喝到的多是所谓的新工艺酒,且形式大于内容,单纯从包装和口感上,已经很难判断一款酒的优劣了。但从清香型的工艺方式来说,品质与口感最好的酒,当属大曲清香型白酒。很多人说,喝惯了清香型白酒,再喝过好的汾酒,就很难再爱二锅头了,除去情感,只论口感,个人认为还是有道理的。
再说说二锅头的度数,在建国之初,彼时二锅头度数为65度,1986年后,响应国家低度健康饮酒的号召,二锅头度数从65度降到了56度,当然现在46度、42度、38度甚至更低的二锅头都有,正规的酒,也是通过正规的降度工艺而来,此处便不多讲。从二锅头酒自身的工艺来说,56度二锅头,是二锅头工艺白酒的最佳度数,53度到65度的二锅头,能够品到二锅头酒的最佳风味。
当然,为了迎合市场,也出现了不少低度浓香型的二锅头酒,且不说这些酒的品质,严格意义上说,不是清香型的白酒,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二锅头。
有趣的是,二锅头虽然不讲究口感的层次,曲味轻而口感烈,但却是最国际的中国白酒,外国人喝地道的大曲酒,因为骨子里没有中国人对于土地和粮谷文化的深情与依恋,没有东方细腻饮食与传统口味的积淀,就不明白“曲”的味道,反而口味清冽的二锅头,让不少外国朋友,特别是战斗民族爱不释口。
我更愿意把二锅头说成是北京人的情怀酒,上至胡同大爷,下至兄弟发小,一瓶二锅头配上两盘爆肚,拍个黄瓜来盘花生米,吃爽了喝高兴了,要的是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