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咨询+自由书写》训练营 第三课
01
小时候,我被贴过最多的也是我最耿耿于怀的标签都是一个类型:内向、害羞、不爱说话、书呆子。
童年的日子里,一听到这些标签,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大人一脸唾弃的表情(也许实际不是这样的,但我的内心感觉就是这样的),仿佛我的不爱说话是一件多么不受欢迎遭人嫌弃的事情。爸爸妈妈总爱拿我和表姐比较,她们漂亮活泼、能歌善舞、能说会道,而我呢,和她们在一起,我显得呆头呆脑,我就是一片小小的绿叶,还是那种没长好的绿叶。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要来到这个世界,难道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衬托别人的美丽吗?!
没有人关注我,我也不爱和别人玩,童年的日子里,我唯一喜欢做的事情,是在自己的房间里收拾出一个小角落,缩在里面看书,写诗,写日记,日记的开篇经常是:“我永远也不会忘了这一天”,很重的笔迹,被泪水晕染得有点模糊。经常一个人听着音乐,对镜自怜,仿佛一只受伤的小猫在舔着自己的伤口。
是的,我封闭了自己向外的大门,我越不和人交往,我就越不会说话,然后我就更不开口说了,到初中,基本就是一个自闭的状态,内心很渴望,羡慕那些人缘好的人,但我完全不知道说什么,每天独来独往,一开口就紧张害怕脸红心跳加快。后来我才知道,那时的我已经是社交恐惧症患者。
这个标签伴随了我很长的时间,我一直都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想法,更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缺乏与人交往,我也不会和人交往了,我总觉得别人会不喜欢自己,不愿意听自己说话。中间的过程里,我也有过度补偿,故意表现得开心些,去凑热闹,但是这样做后,很累很累。直到后来上大学,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我刚开始也是把自己定为丑小鸭,不怎么说话,但慢慢地,有人关注我,于是我开始尝试着和别人多些交往。到那时,对人的社交恐惧才渐渐减轻,不过对于公众表达和发出自己的声音还是很紧张,一开口就脸红。
记得大学时有次去心理咨询室找了一位老师,我说了自己的问题后,老师问我:你觉得你现在脸红了吗?我说:我应该脸红了。然后,老师拿过来一面镜子,让我看,我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脸红。我心一震。那天还交流了很多,其他都忘了,只记得两个字“接纳”(现在这个词已经用得很泛了,那时是第一次听到),为什么说话就一定不能脸红呢,如果脸红又怎样?我能接纳这个说话脸红的自己吗?这几个问题一下子就把我敲醒。
突然发现,你很在乎的东西,你以为别人都在盯着你看,其实别人压根都没注意到,原来自己一直都活在“我以为”的世界里。
02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家里亲戚中,他们最喜欢最推崇的就是我,一致觉得我性格好,口才好,各种好。从他们对我的反馈中,我切切实实能感觉到自己的变化,可以说今天的我与童年的我看上去绝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当然,只有经历的人,才知道这个过程有多么的不容易。每一次突破,都要和自己内心的那个“你不行”的声音抗争。
从今天看来,这些标签真的塑造了我大部分的童年生活:沉默寡言、自我封闭,感觉压抑、被忽略、自我厌恶、没有价值感、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直到今天,某些结也还在心里系着,没有完全打开;另一方面,因为我太在意,我又苦苦挣扎,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因为以前不会说话,后来去学习去成长去突破,反而现在的表达比一般人表现得更好。
从中,我也有个很大的体悟:一个人最恐惧的地方,也蕴含着最大的能量。当你去面对了突破了,你会发现自己的能量源源不断,推动着你连接一个更大的世界。
03
生活是自己的,我开始坦承自己就是内向性格,喜欢独处,可以与几个朋友深聊,但是不喜欢和很多人一起交流,更不喜欢应酬。我开始将性格的内向与否与个人价值分离开,这与“是不是受人欢迎”一点关系都没有。特别是当我知道,那些在电影中舞台上闪耀的明星,其实很多人在私底下也是非常安静的一个人。原来人可以这样活。原来每一种样子都有可爱之处。
最重要的是先爱自己,爱自己的这个样子,然后才能自由,我可以在想说的时候清晰表达,也可以在不想说的时候保持沉默,我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站上讲台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可以坐在台下做一个认真倾听的观众。
改变的过程是漫长的,像我从童年走到现在,花了三十年啊,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改变了。
只要你愿意,开始行动,允许自己慢,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进一步退两步,只要不停下脚步,就会遇到更好的自己。
谁说一定要完全改变,才有收获呢。
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