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文章见得太多了,而且都出自极具“资格”人之笔,我再去写这类文章就有点不自量力了。但是,踏上那片国土,能引起我兴趣的只剩下人文、习俗和美国人的行为解释和思维方式了,在我视野里,美国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度。我本以为去美国一次又一次之后可以找到让人喜欢这个国家的原因,实际相反,越走近美国,呈现出来的“新事物”越多,你以为已经看清的事情会再次变得模糊,力求探索的那个原因会离我越远。拜谒许多中国人,几乎每个人都表现出强烈的思念家乡之深情,他们口中的美国也没多好,但是真心想回国生活的人却很少。美国就是这样一个让你看不懂的国家。
我留学日本的一位同窗好友坂本圭先生,最近公司招聘三位文员。这家伙非常有趣,他把收到的求职简历按照国籍分类: 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案头上整整齐齐码着三叠资料,他指了指最厚的那叠,我心领神会,投简历最多的是中国人。
坂本圭对中国人的评价:聪明,勤奋,但是比较圆滑,没有美国人那样容易“驾驭”,少日本员工的那份忠诚。当知道他在美国开这家咨询公司已经有二十个年头,我就没了与他争辩的自信,不过心的另一头突然亮堂起来,“日本人眼中的美国?”这是我了解美国的一个全新视角。言不由衷的我,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放下过对美国的观察和思考。
坂本圭说美国虽然没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法制国家,拥有国家至高无上权力的是法制而不是总统。一个人的行为、一家企业的经营合法性的解释权不是某权威人士可以出面替代的。拿企业缴税来说,联邦税收条例有厚厚的八卷,约八万页。
美国的税收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漏洞“百出”也不足为奇,企业乘隙偷税漏税的机会是很多的,可是美国人不蹚这混水,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合理避税。一般企业是没有这个能力,去阅读、理解、掌控如此繁多的税收条例,于是成就了美国“四大”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的诞生和发展。他们情愿化人力、精力、财力去研究如何合理避税,也不会用智慧去跟法律玩“猫捉老鼠”游戏。美国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国家。
这话我听得有点刺耳。“中规中矩”和“世界警察”显然不在一个频道上。坂本圭说,“世界警察”这是美国政府给世人留下的霸道形象。平心而论,美国民众真没有这份架势,包括各城市长,尽管美国的国旗随处可见。社区的一个活动就能轻而易举的邀请市长出席。市政府办公楼简易到你不敢相信的地步。
“我在面试新员工求职时,遇见中国人习惯问他,你来自哪里?一旦是上海人,他们会很顺口的,很爽朗的,带着满满的自信回答:‘我来自上海!’那语气会让你产生世界是上海的,未来是他们的。”
坂本圭的这席话明显带有嘲讽,让我面红耳赤,无地从容,我曾经也用这样的语气回答美国人的询问:你来自哪里?
“同样的问题,我也问过纽约人,他们的回答很平坦。美国人的地域差异没有那么敏感,纽约人又怎么啦?在团队中,美国人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国籍而咄咄逼人。”
这个话题让我觉得有些沉闷,我用“学区房”的问题将话题转移开去,没想到我步入了另一个不爽地域。
“中国不是也有学区房吗?”他反问道。
“感觉不是一个概念……”我说。
经过一个常住美国的日本人的解释,我终于明白中国的学区房,是没有道理的,也许纯碎是房产商为销售自己的楼盘而盗用了美国学区房的概念。中国学区房的基石没有美国来得稳定。
美国的学区房,学和区有着鱼和水般的依存关系。美国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小学)期间,也遵循的划片入学原则,学区房(好学校周边的房产)的概念由此诞生。美国没有户籍制概念,为了孩子能入一所好学校有钱买学区房,没钱租学区房,学区房的地产由此越来越紧俏,房价越走越高。美国房产拥有者每年要按房价的一定比例(0.8-3%)缴税,这税称为房地产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美国公立学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学区房出现了滚雪球效应----房价越贵,房产税收入越多,学校教育经费越富有,师资越来越强大,学校越办越好……学和区就此步入一个良性循环。
这种良性循环在中国的学区房区域是不存在的。我国没有房产税一说,整个基础教育期间的经费主要来源地方公共财政拨款,学和区只是一种户籍制的关系,好像没有很大的关联性,学校也不会因为周围房价飙升而得到更多的教育经费。
走出中国人圈子去了解美国,不失一种好方法,这是我与坂本圭聊天得出的一个结论。
告别时,我问坂本圭,你来自哪里?他微笑的回答,我来自日本。语气和美国人回答,我来自美国,一样平坦。我也学着美国人的语气说道,我来自上海。
坂本笑了,我也笑了,同一频率的笑声撒在了异国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