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老师结缘最初源于他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国庆期间有幸再次与老师结缘。两次相遇都有一次共同点就是两次结缘都是无比美妙的体验,尤其是在听老师讲述《写作作为通用能力》的过程中。
在一个多小时的过程中老师讲述的过程中受到触动的地方非常多,尤其是老师讲到“言语堵塞”与“情感堵塞”时,反观自己的成长过程同样如此,由言语堵塞造成情感堵塞,再由情感堵塞导致的各种矛盾冲突,这种循环在不论是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还是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记得曾带过的一个孩子,平时在班里比较沉默寡言,后来跟孩子的妈妈沟通的过程中才知道原因所在,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次想要表达时爸爸所给予的回馈都是粗暴的“闭嘴”,当时在孩子的身上只觉得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记得小的时候听到老人家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大人说话小孩听”,大意莫过于小孩子不要插嘴,渐渐的,自己也变得不是那么喜欢在长辈面前表达,不辩解也不争取,盖因习惯了自己说话也不会有人听吧。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自己戏剧性地成为了一名老师,这样的身份让我时刻警醒自己不要让类似的情况在孩子们的身上重演。就像老师在第二讲说《我是怎样不断“回看”自己生命经历》中的说“写作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意义,激发大家对自我生命的思考”“帮助我们走出雾霾和困顿,为自己而写,为记忆而写”,只有写出来才能更好地正视与反思过去的自己。这种美妙的体验过程只有自己亲自经历过了才能体会。
再说到生活中遇见过的言语堵塞、情感堵塞与矛盾冲突。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尤其是家校之间。学校有专门的阳光服务平台,在开家校共同体会议时亲眼所见校长会将自己的私人的联系方式面对全年级的家长公开,犹记得开全体教师大会时校长在全校老师面前所说的话,只有良好的有限的沟通,家长的言语找到输出渠道,如此才能更好地处理情感,解决矛盾。矛盾哪里不会有呢?值得思考的是双方是否抱着解决矛盾的态度进行处理。
再说到儿童的言语堵塞,结合张老师和彭老师思考,感触也特别深。张老师说到的“教育的失败之处在于没有把写作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而是作为考试的要求”。结合自身,何尝不是最好的佐证呢?从小到大,每一个孩子哪个不是说到写作文就头疼呢?自己从小也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是吗?接触中年级的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似乎无意中又成为了这种模式的帮凶,非我也,兵也?何其可笑呢!“我们对孩子的写作要求一开始就设立了太高的门槛,是他终身对写作恐惧”,在此不断告诫自己,存以自醒。
再谈到言语表达,张老师说“言语表达不仅仅是从准确的角度,而且要适宜,需要慢慢品味和体察,这其中折射出的是语言的美感”,人的性格会直接体现在自己的言语表达中吧。或许自己的性格更偏于鲁莽,所以很多时候在言语表达时不喜欢反复斟酌,正是这种鲁莽很多时候造就了一些本可以本能够避免的矛盾冲突,尽管初心不是带有恶意。就像老师说的,与自己的言语相处的过程就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吧!磨掉个人的鲁莽和偏见,让善意和有效沟通更好地传达给对方。想起曾经翻阅过的一本名叫《沟通圣经》的工具书,因为性格的急躁以及习惯了碎片化阅读所以并没有翻完,但这就是阅读的意义,帮助我们不断地改进自身。
一个多小时的听讲过程就像饮一杯陈年老酒,自己饮得非常慢,再加上自我消化,所以可能其他人都已经学完了而我停留在第二讲,笨学生用笨方法,其中有惰性作祟,也有不忍卒读的情绪在作怪,美酒慢慢品,但是不得不说,回顾的过程真的是个非常美妙的过程,希望自己可以坚持下来,也一定要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