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王小波、余华的随笔集,在他们和读书相关的文章里,普鲁斯特和马尔克斯是被提的最多的两位。在八十年代文学繁荣的黄金时期,王小波三十多岁,余华二十多岁,就像我们现在这样。
唯一有所区别的是,那个时代没有手机。他们聊以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如饥似渴地读书和写作。
在大学图书馆里找来王小波和余华推崇备至的《追忆似水年华》和《百年孤独》两本书。
初次翻开,坦白地讲,普鲁斯特独具特色的“意识流”写法令人莫名其妙,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则让人如坠五里雾中。
《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300多万字,我对这样大部头的作品望而却步。《百年孤独》只有26万字,相对而言在小说字数上更加人性化,即使没有读懂,至少能够读完。
了解一位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阅读他的作品。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和作者对话的过程。
不过与一般的畅销书不同,阅读《百年孤独》这样的书,需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因为你很可能面临这样的挑战——你读不懂马尔克斯在说什么。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成名之作,代表了20世纪魔幻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的鸿篇巨著。
1982年,马尔克斯凭借本书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上一代文学宗师的地位。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这就是《百年孤独》了不起的地方,马尔克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因为这本书,魔幻现实主义从拉美文学走向世界,风靡全球。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具有中国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叙述风格正是受到马尔克斯的影响。
《百年孤独》主要讲述了加勒比海沿岸的小镇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一共七代人从兴起到衰亡的传奇故事。
故事涉及四十多位布恩迪亚家族成员,他们的命运看似各不相同,实则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不断重复。而他们不断重复的名字,则困扰着无数翻开这本书的读者。
马孔多小镇以及布恩迪亚家族一百年来的兴衰,是马尔克斯在小说中所描述的现实,实际上隐喻了拉丁美洲人民遭受西方殖民入侵时期一百年来的历史。
这样的历史又表现出一种徒劳,恰如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都无法摆脱的如同烙印一般的孤独。
“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
神秘而又充满智慧的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用梵文在羊皮卷上写下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宿命。
马尔克斯独创的“回忆式”倒叙写法,结局也已注定,布恩迪亚家族中的每个人的所作出抗争还是放纵,都不过是为了去契合他们自身无法知晓但是又难以逃脱的宿命。
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人老布恩迪亚因为决斗杀死了一位朋友,为了摆脱亡灵的纠缠,他和妻子乌尔苏拉带领二十七户人家远走他乡,寻找大海。经过近两年的艰难跋涉,他们在马孔多定居下来。
作为最有开拓精神和渴望进步的拓荒者,老布恩迪亚在创城之初精力充沛,不仅向来到马孔多的吉卜赛人学习先进的科学,还一再试图与外面的世界建立联系。最后因为发现时间的停滞而陷入精神失常,被家人当成疯子拴在树下直到死亡。
家族的第一代人在筚路蓝缕中开创基业,家族的后代则因循祖先的精神将之继承和发展。
第二代人何塞·阿尔卡蒂奥继承了父亲的强悍精神和蓬勃欲望,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则继承了父亲的孤僻性格和聪明才智。
何塞·阿尔卡蒂奥隐喻了原始意义的父性,他的存在只是因为其蓬勃的欲望能够维持家族的血脉延续,繁衍生息。
他的一生和布恩迪亚家族始终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没有任何的纽带将他和父母兄弟联系在一起。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自幼天赋异禀却又孤僻冷漠,以致于他终生都被困锁在孤独之中。
充满隐喻意义的是,马尔克斯直接而坦诚地率先明确了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一生的经历,而贯穿全书的叙述,只是来迎合他既定的命运。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一生发动过三十二场武装起义,无一成功。他与十七个女人生下十七个儿子,一夜之间都被逐个除掉。他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
他官至革命军总司令,从南到北,从东至西都在他的统辖之下,成为最令政府军恐惧的人物。
昔日南征北战的英雄,最后却在孤独和悲伤中老死残生。与政府签订尼兰迪亚停战协定后,奥雷里亚诺上校放弃退休金,远离尘嚣,在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留下的那间炼金实验室里,在反复制作小金鱼的徒劳中度过余生。
在一百年来马孔多的历史里,布恩迪亚家族中的人缺少任何实质上的感情沟通,没有信任和了解。
他们始终没有摆脱孤独,时间在一百年之后仿佛老布恩迪亚精神失常之前发现的那样——你看那天,看那墙,看那秋海棠,每天都是一个样。马孔多的一切都陷入停滞不前,直到家族中的最后一代人刚一出生就被蚂蚁吃掉,马孔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之中。
马尔克斯在小说的叙述中采用了大量象征、隐喻、意识流等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将现实与虚幻巧妙糅合,展现出一个虚构的真实世界。
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实际上代表了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他们试图融入外部世界的先进文明,渴望抛下保守落后的本土传统,但是最终所有的努力和挣扎,都像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的三十二场战争一样成为徒劳。
几乎很少有文学作品能够做到如《百年孤独》一般伟大和经典,能够与之比拟的,在中国恐怕也只有《红楼梦》了。
坊间流传《百年孤独》这本书艰深晦涩,很难读懂。其实没有什么书是读不懂的,前提是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去理解这本书。
就像阅读《红楼梦》一样,如果缺乏读书时那种平心静气的状态,往往读到一半就放下了,更别说理解作者在书中传达的深刻含义了。
读书有如登山,如果你想读懂这本书,不妨先准备一张白纸用来记录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重复出现的人名,再去了解一下西方殖民入侵时期拉丁美洲的历史。
那么就算艰深晦涩如《百年孤独》,也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百年孤独》让文学的其他表现形式显得苍白而浮浅,当你合上书的那一刻,唯一的感觉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