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
今日偶然见到一位高人,千里迢迢从台湾来大陆做艺术工作室。她说,早年父亲随蒋先生去台湾,思念故土淮安,于是给她起名周家淮。
工作室的东西都是她亲自教学员做出来或画出来的,不对外出售。她的气质那么温和沉静,一点没有着急躁动的样子,虽年华不在,却别样动人。她不急不缓地做着手工,教着孩子,让人觉得,这才是生命该有的样子。
聊一会儿才发现,原来她还出过几本专著,去世界各地做过授课和展览,做这个行业已经快20年,是专家了。
她说自己除了回台湾,除了出去授课,就整天呆在店里做手工,或者画画,她说你如果干着爱干的事儿,就觉得一切都是游戏,都是玩,一点都不会觉得累。
羡慕这样的生命状态,羡慕从事艺术工作的人。
自认为自己是个做教育的人,可逐步发现,我从事的似乎是一种生意,一种商业活动,所以一直以来,我少了很多快乐。
从进她的店到我离开,她没有刻意给任何人推销过任何东西,只是沉醉于自己的世界,却吸引了我,也吸引了四岁的孩子。我想这是艺术的魅力。忍不住,给这位老人点赞。
备注:
那日,我因为公司业务开展不顺利心浮气躁,吃过午饭之后不愿意立即回公司,到对面的商场溜达。
琳琅满目的商品都没能让我驻足,一家做手工的小店面吸引了我。我看到一位体型稍胖的老妇人缓慢而有节奏地做着她的手工,她满脸笑容,慈祥而温和。
跟她聊手工,聊绘画,聊蝶谷巴特。我的心情逐渐平静,似乎看到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打电话叫来我公司的一位主管,她平时经常觉得工作压力大,想让她跟我一样能感受下艺术的气息,还有老人安静与祥和的美丽。
几分钟之后她赶了过来,一身怒气,说刚和一位不对脾气的老师干了一架。我让她看那些有意思的手工,她说这有啥好玩的,你别浪费我的时间了,我要回去工作了。然后带着她的一身戾气甩手而去。
喧嚣的都市,竞争惨烈的商战,尔虞我诈的职场,这一切都让人觉得厌倦了。所以我才如此想找到安静平和吧!
见周家淮老师第一次之后,后来我又两次去工作室,可惜她不在。工作室的店员一边看自己的手机视频一边让小孩子自己做手工。那个小店在我的眼里瞬间失去了魅力,它变得跟一般的店没有一点区别。
我明白了,是周家淮老师的气质和魅力吸引了我,不是别的。
11月17日
十五六岁的年纪,第一次读到席慕容老师的作品,书名和这本一样:«写给幸福»
其中的一篇文章写道:有一位老者问我,今年多大年龄,我答39岁。老者感叹,多么好的年龄啊!作者也叹道,是啊!39岁是多么好的年龄啊!
十来岁的我,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为什么39岁是好年龄,明明已经很老了不是吗?好年龄不应该是十几二十几岁吗?因为不解,这段对话我记了好多年。
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也即将走到39岁的年纪,重新买回了«写给幸福»这本书。却没有翻到那篇文章,作者最近几年的新作也录进了书里。这本书已不是当年我看到的内容。
再读席慕容,她的文章依然很美。我却已不是十五六岁的少年心情。只是今日我已经理解了,39岁确实是非常好的年龄。
我甚至觉得,其实59岁也是。
12月27日夜读李娟
李娟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连偷东西这种事情到她笔下都变得这么自然随意,哪怕是自己的母亲要计划偷东西。
她会很随意地写到混了好多年都没有混到房子住,哪怕只是一间用木棍搭起来的房子,而且语句间并没有感到那是一种羞耻,那只是一种事实,存在而已。
多年来我很少写过关于亲生母亲的文章,只写过我的婆婆。因为我不知道如何下笔,如何定位自己的母亲,她应该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还是一位普通人?该不该暴露她的缺点?
在我30多岁还没有买房的时候,内心有极大的耻辱感,似乎那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从来没有在朋友圈发过我老家那破旧不堪的老屋,那是往日生活过的地方,是过去贫穷生活的记录。也是到今日父母依然清贫而我无能为力的佐证。
老屋的存在在我心里似乎是一个创伤,我曾在梦里无数次推倒过它,或者梦到它变成了一幢豪华的别墅。
直到今日读到李娟关于母亲和房子的文章,才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虚荣心多强的人,只愿意向世人展示自己光鲜而美好的一面,不愿意暴露那些阴暗潮湿的角落。
李娟是真性情的人,我不是。愿我放下,轻盈,自在,坦然面对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一切,不管是富贵还是贫穷,高尚还是卑下,灵魂如清风般自由舒畅犹如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