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后悔没有看到这本书……
小时候读历史最崇拜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英雄,他江东扛鼎崭露头角,巨鹿一战立下军中威名,号称西楚霸王。他有当时天下第一宝马乌骓,他有美人虞姬相伴,即使最后垓下之围时,还上演了一出经典剧目——霸王别姬,简直每一项都是英雄的标配!
可是这么一个大英雄怎么就被泼皮般的汉高祖刘邦给灭了呢?而且说灭就灭,风卷残云,仿佛前几天项羽还绑着刘邦的老爸要挟人家,转过头就被人家追到了乌江边上。
后人评说纷纭,《史记》上记载项羽对自己的评价有两处:
一是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句话,我是大英雄,形势对我不利,我没办法!
二是项羽在死前大战时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也就是临死前再吹个牛逼,说自己从没败过,“三胜之”就是再杀它三局,赢三把,说明是天亡我,不是我不会打仗,责任全在老天。
读史至此,方觉项羽真小人也!男儿丈夫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奈何怨天尤人,到死不知悔改,如何能不愧对江东父老!今日看来,项羽的失败是一连串决策失误的结果,《孙子兵法》说“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庙算即决策!
但如何避免错误决策呢?后浪出版社《避开错误决策的4个陷阱》一书给出了详尽的答案,如果项羽早年随季父学兵法时能看到这本书,或许历史真要重写了。“后人哀之”尤要“鉴之”,我们且看正确决策三步法。
第一步,正确归因
如何看待失败是正确决策的开始!人生由无数个决策组成,有些人一生把决策看成由天注定,比如今天说的项羽,失败对它并没有什么警醒,反正是老天的责任,又不是我的错,然后一错再错一直错下去。
《避开错误决策的4个陷阱》开篇就告诉我们,要对失败进行区分,一种是错误的决策导致的失败,一种是风险导致的失败。前者是决策者的问题,后者则是随机发生和应变能力不足导致的问题,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随机的事情已经超过了个人影响力的范围,我们力所能及地是找出错误决策的原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形成一个反馈的闭环,每次修正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积跬步以致千里!
正确归因很难,就像项羽一样,打死也不愿意承认,个人缺乏自省和自我认知的勇气。另外,还有一些潜意识里就完成的决策,也往往被当成天意,其实,自己的决策只能由自己负责,基于这一点认识,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正确决策的能力。
第二步,避开四个误区
刚才说到潜意识里的决策,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不经思考就能做出决策,这不是没有经过大脑,而是大脑在潜意识里已经完成了依靠脑子里储存的大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决策的过程。
潜意识决策高效,关键时可以保命,比如别人一拳打来,根本不要考虑,大脑瞬间就计算好了躲避的角度和路线,但是对于复杂的重大决策,显然还欠缺逻辑思考。这时我们要避免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掉进四个大坑。
坑一:误导性经验。因为过往的经验会深深地影响下一次的决策,如果这一次决策的内容,恰恰是我们不熟悉的领域,过去的经验就会成为误导,如果我们过去在某一领域一直都是成功的经验,那么可能会忽略一些潜在的风险,也会产生误导。
以项羽为例,他认为自己“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就是成功经验的误导,战场上的胜利并不等于能完成“霸有天下”的目标,他忽略了战争背后的人心向背,哪那一个老百姓会拥护一生气就屠城的人呢?哪怕你英雄了得,也不过屠夫一个,哪怕你锦衣玉食,也不过沐猴而冠。
坑二:误导性预判。人们决策前往往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答案,这就是预判,后期的决策就会围绕预判去思考各种可能,从而无法做到观全局,看见更多的可能性。有时还会潜意识的保持自己的预判,维护自己的权威,甚至不惜与人争吵,进而偏离了决策的轨道。
项羽乌江自刎前有一亭长告诉他,有船可以过江,回到江东来日东山再起也是未可知。我想一心想着衣锦还乡的项羽,一定认为曾经带8000江东子弟出来打拼,现在如此落魄地回去必然受人歧视,颜面无存,以此为预判,宁愿选择自刎。所以唐朝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坑三:不适当的个人利益。《避开错误决策的4个陷阱》中说,即使是最理性的头脑也会存在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进行争辩的趋势,但我们却意识不到自己的所作所为。追求个人的利益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经权衡,就会因小失大。
当年项羽势力比刘邦大得多,牛逼闪闪,如果听谋士范增的主意,一举灭了汉王,楚汉相争的结局确实未可知。可是我们的大英雄项羽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关键时刻非要休“年假”回老家,结果错过了战机,养大了刘邦这个后患,失去了江山,留下了“衣锦还乡”和“沐猴而冠”两个负面标签(成语)。
坑四:不适当的情感依附。人会对很多东西产生感情依赖,包括家庭、朋友、同事,以及地点等。有时候情感依附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比如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就是告诉将士们,要想回家见亲人,就必须打赢此战才有生还的机会。
但是,同样还是项羽,一首《垓下歌》除了抱怨老天,就剩下他的乌骓和虞姬。看看人家汉王刘邦打仗,吕后都是在家留守的,后来刘邦彭城战败回家营救家属,追兵太紧,连亲生儿子都从车上往下推,而他项羽即使在垓下被困时,还带着虞姬徒耗精力。
以上四个误区都是决策过程中的雷区,危险而隐蔽,我们需要一一识别,并插上表示危险的红色小旗。
第三步,依靠防御策略
针对上面的四个大坑和坑里的地雷,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确保决策的正确。具体的防御策略如下。
一是依靠经验、数据和分析。对于不熟悉的领域,那就聘请这方面的专家,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要获得足够多、足够全面的信息和数据,通过理性的分析,得到可靠的判断。
二是采取团队辩论和挑战。一个人的视野和思维受限,就需要不同的观点碰撞来全面地看待问题,理越辩越明。罗胖关于“合伙人”有过精彩的论述,有一句就说,“当我们对待某个问题的观点出奇的一致时,就要先放一放,过段时间我们再来讨论之个问题”,就是很好的避开了错误决策。
三是设置一个管理角色。这个管理角色不参加团队辩论和挑战,他不是参与决策者,而是最终的裁决者。一方面不参与辩论就能避免个人经验、情感、利益的影响,另一方面,他能够否决辩论得出的错误决策,形成最后一道把关。这种游离的状态,真是管理的艺术!
四是加强决策过程的监控。监控是指追踪决策的过程,鼓励参与决策者在提出建议前进行细致的思考,确保提出高质量的建议。同时,要注意决策过程中,外围信息的变化,及时更新并提供给参与决策者。
如此三步,正确归因、避开四个误区、依靠防御策略,便可保证正确的决策。
试想,如果我们的大英雄项羽,如果能够避开误导性经验、误导性预判、不适当的个人利益、不适当的情感依附这4个大坑,把手下的谋士范增、韩信(最早是投靠项羽的)、龙且、英布(后被刘邦封淮南王)等人用好,不要急于刚愎自用,先听听大家讨论的意见,最后自己再拍板定音,那真是如《桃花源记》里所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