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射是个体没有办法完成一种接触时情绪的对外表达(实际或经验中的被拒绝),于是自己去替代环境(别人)体验自己的情绪表达的一个无奈过程。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拗口,没错,它是一个被扭转的感受,原本就有一股子别扭劲。回射的个体,是向外“求而不得”的人。
回射的第一种形式是:把刺激推回给自己。“我好想表达一种情绪,愤怒、期望、激励,但我不能,因此我只能把这些情绪转回到自己身上”。想起小时候性子急燥的表妹因为哭闹起来时气急败坏地想抓人抓不到而抓挠自己的样子了,那的确是一种让人特别惊诧的表现,你能明白她想打的是那个不立刻给予她满足的人,但因为打不到,于是她那像箭一样急射出去的情绪立刻掉转方向射向了她自己——她狠狠地抓伤了自己的腿……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被丈夫背叛的女人,自己恨自己没用、不可爱!原本应该受惩罚的是别人,最后却以自己更深的受伤收场。回射的第二种形式是按照获得环境中我所需求事物的方式行动,比如通过梦境中的自我安慰甚至醒着的自慰——手淫来完成自我抚慰和疼惜,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不被父亲认同的男孩子身上;又比如母亲让孩子好好学习英语,孩子不听,后来母亲开始努力学习英语;比如一个喜欢型男的女子,后来自己成了健身达人。
如果回射的都是类似自我惩罚的负面情绪,往往还会使个体感受到更多的内疚或羞耻,久而久之,回射的人就不愿意表达自己了。但有机体的本能需求是压抑不住的,于是习惯性回射的个体经常处于一种撕扯之中:一面往外发射情绪,一面向内压抑情绪或将自己变成了情绪之箭的耙子——为了维持某种平衡肌肉随时保持着一种张力,造成慢性疼痛或因此导致的关节疼痛——原来如此!不明原因的疼痛里竟隐含着情绪的互搏,多么可怜的个体!
回射行为背后,是有内射信念支持的,是个体小时候的养育者、或成年后的某个控制者!
唉!多么无奈的个体,我本想扔一个炸炮显示自己的威力,但因惧怕受罚而不得不让它炸响在自己脚下……
作为咨询师,当你看到一个很克制的人,他有可能具有回射的接触阻抗,验证的方法是,问问他下巴是不是紧张,身体某处有没有习惯性痛感或紧张,等等。如何改善或治疗呢?有一种智慧的选择,把回射引向健康的方向,比如鼓励这种需求找到合适的满足,把攻击力转为拼搏,获取正向的成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