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听讲《道德经》的罗博士谈到海灵格,说这是一位对“道”的力量有所感知的西方心理学家,是类似于古代的“巫”的一种人。于是专门了解了一下海灵格的著作,发现其发明的序列治疗法确实匪夷所思,不是寻常人所能接受。
但转念想想,为什么这类充满争议的观点和疗法,在全世界范围内会有那么多追随者?或许对于一些心灵受过难解创伤的人,这样的方法,不失为情绪疏通、情感疗愈的一种有效途径。
有人说,参与治疗的人,会在海灵格模棱两可的表述中,汲取一些他觉得有用的内容。这种汲取,让我想起星座分析。
大概是在生活中碰了一些壁以后,年岁渐长,开始有感于生活的不易和光阴的飞逝,发现自己也会渐渐不定时查看每天的占卜和星座分析的推送。很多时候,那些分析断言其实一点也不准,但仍然会瞪大双眼一行行仔细的辨认,希望从中找到片言只字,可拿来对照生活中的一些事,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那些“解决方案”,往往和我们老生常谈、但大多时候被人们遗忘的道理是一致的,比如要坚持,要懂得放下,要调节自己,比如要对麻烦保持警惕,对健康给予关照,要注意规避风险。
一些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的“废话”,如果照做,肯定也会对生活产生正面的影响。但很多时候,人就是需要当日当月的点醒和强化,以此作为当下行为的指南和准则。如果不准,便会很快遗忘。而如果很准,往往会觉得那xx的星座分析说得好准喔!
2.
比星座、罗盘分析,影响更广泛的,是人们的宗教信仰。
各个宗教里一些教人修心、行为处事的方法,兼具实用性、可操作性。一些观点,也的确可以帮人解决很多内心的迷惘,并解释世上大部分难以理解的苦难和起落,引导人走上心态更平和的道路。
宗教是最物美价廉的哲学,无论贫穷贵贱,人人能够习而得之。
心是一个最奇妙的容器和引擎,影响和支配人的感觉、情感、行为,有时候甚至超脱肉身的束缚。而宗教可以净化这个容器,将它填满;也可以将这个引擎发动,以充沛的能量供给它工作。
但几乎每个宗教在修习者口耳相传的过程中,都产生了很多异化和扭曲,也被有野心的人拿来利用操纵。所以觉得一般人接触宗教最好的方式是,学习、分辨里面相通的智慧,融会贯通。最好将几个宗教的经典,跨界对照来学习参悟。
要尽量获得广而博的见解,集百家之长,而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见,变得偏颇而顽固,再也吸收不了更先进的内容。
高晓松说,宗教是平民的哲学,哲学是知识分子的宗教。知识分子信仰的哲学,应该也是一种建立在广与博的基础之上辩证并时刻更新着的哲学。
3.
深以为,无论是星座、宗教,或是哲学,当人们开始关心这些东西,一定是品尝到了生活的不易和玄妙,尝试寻找一套体系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波折,并开始尝试以之探索命运。
或许正是应了那句:年纪越大,越信命。
从婴儿到少年,再到壮年、中年、老年。一个人生命里的砝码,是一点点加重的。活得越久,越会明白其实没有人的生活是容易的。求不得、爱别离的遗憾,小情小绪的悲欢,虽然常常被拿来言说,但其实往往是少年的事,多数承受责任重担的成年人其实根本无暇顾及,单单为了活着本身,就需耗费大部分力气,拿身体意志精神生生死扛压力,疲于奔命,哪里还有工夫纠结。
而这样的哪怕是疲于奔命,只消日子还都正常运转,其实都还算是幸福。最可畏,是飞来横祸,它不择时机、不谋对象,头顶落石,随机在人们的生活里砸出一个大大的深坑,昨日美满欢颜的人,今日家破人亡、阴阳两隔。瞬息之间,巨石闷头拍得平日看似强大的人再也站立不起。
年龄的增长真是奇妙,明明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却会用更长时间,研究一些以前瞥眼而过不明其里的诗句和说辞,比如那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比如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以前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看旧词,往往看很久,每每看都是全然不同的味道和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