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月的最后一天和朋友去吃了顿火锅,鸳鸯锅,吃得很尽兴,顶着满头大汗坐在小店里被辣到喘粗气,又溜达到北语去买了小鱼饼吃。
现在抱着圆滚滚的肚子一脸满足的想随便写点什么东西。关于食物。
前几天看了一本书叫做《写给牡蛎的情书》,作者将吃牡蛎的人分成三类:漫不经心、性情爽快的人,只要是牡蛎,照单全收,管它是冷是热、是肥是瘦、是死是活;只肯生食牡蛎的人;以及第三类同样一板一眼,坚持牡蛎非得煮熟了才能吃的人。 第一类人说不定得到的乐趣最多,不过后两类固执己见的人,却拥有某种白热化般炽烈的热情,是那些全无偏见的人始终感受不到的。而我是第三类人。
我有很多坚决不吃的东西,我知道可能会错过很多美味,但是……好像也不是那么坚决。比如之前从来不吃的黄喉和毛肚,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么好吃,我以前错过了多少美味。尤其是涮火锅:白色的黄喉在辣汤里翻滚,白色的身影忽隐忽现,拿筷子去夹总是溜走,好不容易捉住蘸点酱料放到嘴边一口咬下去,脆脆的,心里爆出一股满足感。灰色的毛肚就很沉稳,一夹即中,咬下去很有嚼劲。他们兄弟俩简直是吃火锅必点。因此说不定就在半个月后,我会鼓起勇气尝试一下生鱼片或者生食牡蛎,然后被俘获。
我最喜欢吃中国菜,中国菜里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菜,爸爸妈妈做的菜里最喜欢妈妈做的菜。妈妈负责家常菜,爸爸负责做有点难度的菜。我妈做菜真的超级好吃哦,可惜的是我上大学之后才发现这一点。小学时看着大我两岁的小姐姐写毕业时的同学录,闹着玩的自己写了张同学录让她帮我填,一直记得她在“最喜欢吃的食物”一栏中填的是妈妈做的菜。我心想你这个大笨蛋!你知道学校门口那个阿姨烤的羊肉串有多好吃吗,你知道XX拉面馆里的牛肉面有多好吃吗,你知道小卖铺里的烤肠有多好吃吗……后来发现我才是那个大笨蛋。爸爸妈妈做的菜哪能是外面的饭菜所比得上的。
高中每天六点钟时的早饭,蔬菜面,炸酱面,茄汁面,肉丝面……只要你想得到,我妈就做的出来。面吃腻歪了就换别的花样,自己榨的豆浆,自己包的小包子,自己炸的金黄金黄的小馒头……晚上九点四十下了晚自习的夜宵也是变着花样做,一家三口围着餐桌,他俩一边看着我狼吞虎咽,一边听着我叨叨今天在学校里又发生了什么什么,那个老师特别好玩,那个同学非常烦人,可以说餐桌就是我们家里沟通的主要场地,当然只是我单方面的叨逼叨。 现在想想那时候好幸福,每天离家时是热腾腾的饭菜,回家时也是热腾腾的饭菜。在家门口换鞋时嗅嗅嗅,
“妈!你今天是不是做了炒茄子!”
“狗鼻子!”
一直特别清楚的记得,高考第一天的晚上,我妈包了黄瓜馅的饺子,让我爸送到学校,周围的同学抢了个底朝天,还叫嚷着让我妈多做点;也特别清楚的记得,家里刚买烤箱的时候,早饭是烤蛋挞,夜宵也是烤蛋挞,后来实在吃不下去了我妈便作罢,上大学给她打电话说第一食堂的蛋挞特别好吃,但是没你做的好吃;也特别清楚的记得,我妈炸的鸡翅我一口气能吃十多个,同样的鸡翅,我妈炸的就是比别人好吃。
前几天走在校园里闻到槐花的香气给我妈打电话,说想吃她做的饭了,想吃炸鸡翅,想吃辣炒鲍鱼,想吃槐花包子,想吃排骨米饭……我妈说要不你五一回来吧。我说不了吧,就三天,不想折腾。我妈叹了口气,说
“不回来拉倒,我同学聚餐,烤串去了啊,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