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突然想到妈妈的周年祭快到了,而我竟没有为她写过一个字。正如陶渊明所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我不应该以痛苦作文,我也没有权力让别人陪着我痛苦难过,这是我自己的事、自己的路,必须自己去承受、自己去面对;我希望呈现给大家的是一篇哀而不伤、向先辈致敬的文章。那一刻,我以为的这样一篇文章一下子就在心里成型了,题目是《妈妈的话》,首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比孙悟空幸福得多。每个人都有生养的父母,而他没有。即便是最不幸的人,也肯定知道曾经有一个人在某时某刻,抚摸过我们稚嫩的脸庞,为我们牵肠挂肚……”
此刻看来,这句话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我们并不比孙悟空幸福!他无需承受丧亲之痛,而我们不行。
多么痛苦的领悟!如果可以,我愿意永远这样错下去。可是,没有如果,也没得选择——这篇文章还没有真正动笔,爸爸突然离世了。
年首岁尾,二老相继去世,我现在成了孤儿了,个中痛苦自不待言。在那一刻,我痛苦地领悟到:幸与不幸,谁能说谁更幸运,谁更不幸呢?如果可以选择,来世我不要再转生为人!
这些日子里,长辈亲友宽慰我很多,辈辈如此,人人皆是,早晚一样,我也明白其中道理,可锥心之痛丝毫不减!
我也想知道如何才能消弭这份痛楚,但不希望通过遗忘、淡漠、麻木的方式。可是,除了这些,还有更好的途径吗?
恍惚之间,我的脑海中时常出现孙悟空。
虽然在人们的印象中,孙悟空是一个情绪化的人物,喜形于色,率性而为。但在我看来,他的所有行为举止,都只是一种表象,或者说刻意的表演(表现)。或许正是无父无母的境遇,造就了孙悟空这种性情(性格),他把内心和情感深深埋藏起来,炯炯有神的火眼金睛背后是一个孤独的灵魂。“悲从中来”——这是西游记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恒久不去。
读写西游,一个难题一直困扰着我:看不透他的内心,猜不透他的情感。我无数次试图走进他的内心去体会他的痛苦欢乐,去感悟他的所思所想,却屡屡无功而返。而现在,我和他一样都是孤儿了,也许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他的孤独了吧。于是,再次翻开西游记开篇——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谁说孙悟空无父无母?!
他的爹娘就是天地日月!
天地日月就是他的爹娘!
其实——
孙悟空并不孤单,爹娘日日夜夜陪伴着他!
孙悟空并不悲苦,爹娘时时刻刻照看着他!
而且,这份幸福和定静永远也不会失去!
我的爸爸妈妈,他们是万千百姓中最寻常最平凡的,但在我心里,他们就是天地日月!
只要天地日月常在,我今后的日子里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有他们的陪伴和呵护!
想到这里,我似乎突然不再那么悲伤,也不再孤单、害怕。
悟空也是这样的吧?
丙申年十月十八
PS. 这篇固然带着很浓重的个人感情色彩,但以学术的态度去分析西游世界,我依然认为“天地日月”的解读是严肃的。很多文章以各种手法“揭秘”孙悟空的身世,什么如来、太上老君私生子之类的,恕我嗤之以鼻。名著之所以能够成为名著,当有一种道、一股正气充盈其中。其一,天地日月之喻,与“万物为刍狗”的道理相通,我辈凡夫俗子亦享此天地日月之福。若能做如是想,便无挂碍,轻松走出困境,获得长久的动力。每一个灵魂都是孤独的,内心的定静总要有所来从。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古人说慎终追远,要经营好生活,首先要对生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其二,天地日月之喻,与“英雄莫问出身”的观念相当,自身的追求、努力、行止、福报才是成事之基。
但就现实而言,“莫问出身”还值得商榷。即便最神秘莫测、天赋秉异的人,其出身、经历都深刻地影响着他的人生和性情,这乃是人生的底色,改变不了,最终也隐藏不了。大家看孙悟空大闹天宫、大闹地府、大闹龙宫,玉帝、如来面前大大咧咧,都说是潇洒自如,可如果把孙悟空当做活生生的一个人来看,就会感受到他是多么的痛苦和辛苦。能成事是他的造化,同时他也承受了比别人多的多的磨难。咬紧牙往前走,不吭声,固然是坚强,但也少了些许真心。纵观整部西游记,你可曾看到过孙悟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