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二三月份的时候,寒冬刚刚过去,春天悄悄来临。有些北地还覆盖着未完全融化的冰雪,而南坡向阳暖和的山坡以及被上一年厚厚的枯草覆盖的地角,有一种植物已经悄悄探出了嫩芽。这个时候,村里的小孩子常常在周末的午后成群结队,挎着小篮子,拿着扁扁的小铲子,说说笑笑去河滩和山脚剜野菜。
这种野菜便是苜蓿,它是大西北民众挨过长长的寒冬后,能吃到的第一口最新鲜的美味。
而苜蓿,其实是种牧草,开紫色的花。不很美,却也独特。
在我的家乡甘肃天水,农民们种植苜蓿(是的,是专门种植)的第一也是唯一目的,便是做为牧草,主要供家里养的骡马以及牛羊实用。这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植的苜蓿,从每年开春直至清明节,任何人是可以随便到任何家的苜蓿地里去挖的。清明节之前,大家有一种普世的农村哲学,那就是所有新鲜野味儿大家共享。清明节后植物开始疯长,一方面苜蓿逐渐长老,摘实口味变差,另一方面,这个时节采摘会破坏苜蓿长高长壮,影响牲口的牧草供应,因此此后,就不能去别人家地理割了,我们称之为清明节“护苜蓿”。
苜蓿虽是牧草,但是春天刚出嫩芽直至长到二三十厘米长之前,它却是难得的高营养价值的野味,它富含维生素C,钙,铁和硒。
剜苜蓿对孩子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快乐时光。
剜苜蓿很讲究技术,因为嫩芽刚刚露出地面,周围还夹杂着去年的枯草,你需要半蹲在地上,选好一颗胖胖的苜蓿苗,用左手轻轻捉着它,右手拿着小铲子或者小刀子斜斜的插入沙土中,斜插深度2-3厘米为好,如果太浅,你剜的苜蓿就只有露出土地的小小半截,如果太深,则会挖到老根。2-3厘米刚刚好,这样,一颗矮矮胖胖的苜蓿苗便已到手中,上半截是刚冒出来的绿色,底下因为不见光会是淡淡的红褐色或嫩白色。手法熟练的女孩子会又快又好的剜到苜蓿,通常她的小篮子已经小半篮了,又多又干净,一棵杂草都没有,而不太熟练的孩子,可能才刚刚盖住篮子底,里面有形状各色的苜蓿,也有不少黄黄的枯杂草。
不多时候,孩子们便会有点厌烦,这个时候女孩子们会拿出随身携带的皮筋或者沙包,找一块平坦的空地,高高兴兴的玩一会儿。而男孩子们,则在女孩儿们身边跑来跑去,看着自己空空如也的篮子发愁,从这个女孩子篮子里抓一把,从那个女孩子篮子里抢一撮儿。女孩儿们会假装生气,然而其实常常并不在意。
所以当夕阳斜下的时候,女孩子们满载而归,男孩子们也高高兴兴的提着半篮子化缘而来的各种各样的苜蓿,大家又热热闹闹吵吵嚷嚷的回家去了。
那真是我最怀念的童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