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好多人走单招,我估计也走单招了。”
“你也走单招??”
“我是这样想的,就是我妈不让。”
“离高考还有100天,我也好多次想奋发图强,就是坚持不下来。”
“对啊,根本读不进,哎读个专科都要三百分出头。”
“都不知道200分考得到不。”
“还有一百多天,真的要好好学习了,其实也还是可以考个还可以的大学的。我们哪比别人笨啊,人家好好学习一百天数学可以从30分到120。”
“唉,人家有毅力,我们没有。”
“我妈就是想我读个大学,她说都这么多年书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读个大学嘛。”
“对啊我也这样觉得,都读了十几年的书了总得读个大学吧。”
......
以上是今天在公交车上听到的几个高中生的对话,他们说的那句“我们哪里比别人笨啊”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我。
是啊,我们哪比别人笨啊,我们都知道。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有人总能考年级第一,有人能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有人年纪轻轻就能成为翘楚,而我们只能仰望,只能笑笑说一句“那是别人家的孩子。”然后去承认说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的。
然而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大到难以企及?
是高考?是大学四年?还是从出生就注定?
我也已经在大学待了一年半了,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多时候是在不经意间拉开的,我们都知道教育资源有多不公平,但是今天我只想说说作为一个来自十八线城市的孩子来谈谈感受到的差距。
最开始听到单招这个词,我不懂这是什么,百度之后才知道。我高考的时候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词,因为从来没有考虑过所以单招这个词自然不在我的字典里。当然我没有不尊重这个词,只是觉得可能高考这就是差距的开始。
高三,面临大学,有人选择出国,有人参加艺考,有人安安分分地准备高考,也有人选择单招等等五花八门。
高三的时候,我基本每次大考都是在一本线以下几分吧,班上排名前十。因为班级成绩就在那里,所以当时的我对高考的希望就是分数过一本线,当时的我觉得这就够了,这已经很不错了。可是后来回过头看当时我们学校最好的文科班,她们的目标都是985重点。
我们总是说宁当鸡头不当凤尾,但其实长大一点了,看的多了,才会发现原来我们曾经是那么的得过且过。
当鸡头确实也挺好的,平平淡淡安安稳稳地过这一生。可是有多少人真的仅仅满足于现状呢,有多少人真的没有野心欲望呢?
有人说我就想在一个差不多的环境做一个优秀者,倘若在一个周围人都比我优秀的环境里会感到很自卑很渺小。
是啊,周围的人都没有你优秀,你很骄傲很出色。曾经我也是这样想的,在一个差不多的班级做一个学霸,我觉得自己很棒,却不知道多年后回首才悔恨当年的无知和自满。
初入大学时,相信很多人听过一条忠告——多交些优秀的朋友。开始我就像很多人一样,以为多认识些优秀的人对发展自己的人脉对今后进入社会工作会很有帮助,现在看来,不是这样的,进入社会之后我们才会发现其实我们认识的很多人都只是泛泛之交,很难真正地帮助到我们。
这句忠告应该是这样的,多结交些优秀的人,发现人家的闪光点,发现自己与优秀的人的差距,然后见贤思齐焉,久而久之,我们也慢慢地成长慢慢地变优秀,最后与别人拉开差距。
总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高三的时候,我们班在浑浑噩噩的时候,对面最好的班级传来朗朗书声,最后高考的时候,我们在为各自的分数前途发愁时,人家早已挑好名校准备入学了。我们这个小城市尚且如此,更别谈一线城市了。
只有有对比有差距,有差距才懂得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离别人真的还有很远很远,懂得差距,我们才知道不该满足现状,我们才知道该奋发图强。
填过高考报名表的人都知道,高考报名有一项外语考试种类的选项,当年我们填的时候老师说这一项要看清楚啊勾英语,当时觉得理所当然选英语啊所以没有关注过还有什么选项,也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直到后来听一位朋友说起她的上海室友高考考的不是英语,是日语,我才知道原来在很多一线城市,他们从小学习日语俄语等等就像我们学英语一样是中学的必修课。
这个时候我想起从前看过的一段话:
我们见的少,我们身边过的永远是那些和我们过着同样日子的人们,所以我们连机会都不相信了。
我们见的少,所以才从现在就开始循环往复的生活。
我们见的少,所以才得过且过,不期盼未来。
我们见的少,我们才安慰自己,人生就不过是这样的寻常。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也许我们是真的与北上广一线城市的孩子从小就有着差距,就像他们外语可以选择日语俄语,而我们很多小城市的孩子甚至在上大学之前都没有接触过日语俄语等等,理所当然地认为外语就是英语。就像我在上大学之前自以为英语是所有中学生都要上的课程,我没有想过原来还有人参加高考可以不考英语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外语的。我知道这就是差距,从出生就注定的差距。
可是就因为见的少就因为这些差距,我们就该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甚至安慰自己平凡可贵吗?
也许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两年前我作为普通考生中的一员参加了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那个时候,我在想高考嘛,条条大路通罗马,考哪里都是读大学,哪里会有很大的差距。
而我高考后因为高三时的差距,留在了省内一所2A学校,曾经的朋友如今天南海北。
都说大学四年是曾经同学差距渐显并逐渐拉大的地方,在一所非985、211的2A学校待了一年半的我也逐渐意识到这差距。
最近放假和曾经的好友相聚,说着天南海北和各自的近况。犹记一个在上海的一所211学校读书的朋友说起她选修了法语,跨校辅修,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上外的名声众所周知,她们这些跨校修的二外上的课程是法语精读和听力,而恰好我也在学校修了二外,课程名是公共法语,应付考研用的。这其中学校带来的差距显而易见。
如今很多人选择逃离北上广,可是不可否认北上广和普通城市这其中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除了学校带来的差距外,还有一个不相上下的因素是个人。大学一年半我完全丧失了高三时的那种努力,有的时候看着别人努力我还会开玩笑地说:搞不懂人家这么努力的人怎么会跟我呆在同一间教室上课。
其实不是人家高考没考好也不是人家洗心革面努力学习了,只是你不努力了,其实你们曾经都是一样这么努力,只是人家坚持到现在,而你贪图玩乐早就放下了。
最遗憾的是当你发现差距的时候,也发现原来其实你也可以的,只不过是你安于现状了,你以为大学嘛不就玩玩嘛不挂科就好啊,可是很多优秀的人大学就开始谋划未来,努力成长努力学习。
我们本一样,可是四年后有人成功入职大公司,光鲜亮丽地出入写字楼,而我们却还为工作发愁,四处奔波广投简历却无所获。
前几天即将毕业的学姐还跟我说她找到实习工作了,工资2500,而跟她同一家公司的一个学校学姐17年毕业,工资一万+;朋友圈有小哥哥才大二就已经实现经济独立;而我们还在无所事事,于是,差距在不断拉开。
我们这些小城市的孩子或许和一线城市的孩子有着先天的差距,可是这些都不是我们不努力的借口。
抛开这些先天的差距不说,看看邻居家的孩子,看看和我们一起奋战中考高考的同学,我们都一样,都只是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若说有命中注定,若说出身决定高度,我们都一样都只是小城里的孩子,为什么最后邻居家的小姐姐刚毕业就得到名企的offer,为什么最后表哥表姐衣装革履光鲜亮丽?而为什么有的同学年纪轻轻就嫁人结婚化身家庭主妇或是担起一个家的责任,有的同学每月领着低薪勉强维持生活?
生活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个倒了后面都岌岌可危。
高考在即,我们不把握住,总以为后面还有时间弥补,后来才会发现要付出比高考多几倍的努力和汗水。我们没能把握住高考,同行的伙伴去了我们曾经向往的地方,然后我们去了一所不出名的二本学校,我们又不能把握住这大学四年,最后人家过上了我们曾经渴望的生活,而我们只能笑笑说一句“这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好像忘了,其实曾经我们都一样。
只是差距一点一点地在累积最后越来越大,让我们只能仰望。
到此,作为一名2A学校的学生,我想说:如果你还未高考,请真的好好把握这次机会,高考决定未来有一定的道理,好好学习,哪怕还有124天高考了也不晚,就像之前的高三学生说的我们哪比别人笨。如果你是一位正在上大学的学生,好好珍惜这四年吧,好好学习,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满足于现状,哪怕你的大学不出彩,你也可以做到最出彩,出彩到面试官忽略你不出彩的本科学校。
最后,有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已经忘记努力了。想奋发什么时候都不会晚,只是不要说等明天或等怎么怎么样才开始努力,那个时候不知不觉间我们就和他人开始产生差距了,哪怕只是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