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拜读了东野圭吾先生的《解忧杂货店》,虽说难以有看一场特效极好的电影那么震撼,但少说也是有一些感触的,最近时常思考这些问题,总觉得憋在心里不说一下难以缓解最近的思想压力,所以不免又要叨扰大家,来分享自己的一些普通的观点。若有高见者可在评论回复我也会一一拜读。
谈到一部作品的好坏,可能我必须要把我的审视观点展示一下,单纯以我的水平是不能评判作品优劣的,我并非会专业的分析和解释,但是我可以根据我的思想来决定对作品的喜欢与否。
对于现代作品,我只赞赏三类。文笔极好者,字里行间透露着美与自然。题材极新者,前无古人的创意和新鲜。最后一个是构思极妙者,行文结构精巧且恰当。此三者占一在我心中即为佳品。东野先生是日本人,毕竟由于语言的隔阂可能文笔极佳毕竟不能体现,然而后两者此作还是全都有所体现的,而且另外让人略感意义极深,充满对生活的思考和态度。
对于现代文学我是保持抵触态度的,原因无他,与政治联系极为密切,甚至有的作品通篇讲述的是一件政治运动对于整个时代人民和生活的影响,我们已经很难在现在的时代体会到这种情感,也很难去理解这些事情的发生,在我看来,受时代和政治影响较为大的书才叫畅销书。因为终究会没落在另一个时代。而我通篇阅读东野现先生的作品,是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政治力量在干扰,作品的成功不在于对社会或者政策的批判,而是略微融入一些魔幻和思考。那么我不妨把这类作品称为无障碍型作品。这种政治,时代,文化不会变成阅读隔阂的作品,在我这里就是好作品。我是不爱写读后感的人,但是如果这个作品让我连续思考了很多天那么我是不愿把这样的作品划到畅销书行列的。
那么进入正题,关于题材的选取,就是题目——解忧杂货店,或许是作者在这人生的浪潮中也会有五味杂陈,也希望有一个人能够如此这般的倾听自己的心声?那么与其做一个倾诉者,为什么不做一个倾听者?做一个倾听者又哪能比得上一个创造者呢?东野先生看过了太多的忧愁,不由得去和人生打交道。题材有心意,却很简单易懂。言已尽却意无穷。
如果有人问我这本书的大概情节是什么,我一定不会说的,因为这部作品的结构即为精妙,看似五章节分开但是有藕断丝连的结合在一起,好像一直在提现缘分的巧妙。让人很难叙述出故事的情节。古今的联通,寄信人之间的联系,时间的飞转都体现出来魔幻的一些色彩,把你绕进不同的圈子却又能让你大致明白逻辑顺序。我自认为不才,只能用巧妙来赞扬此书的结构。对于情节我也无法言语一二。还当奉劝各位读者自行阅读。
以我能想到的写法就是,杂货铺不停的再为大家解决问题,然后各自安好,大吉大利。可是东野先生的思维是常人不能捕捉到的,要不然可能也写不出优秀的悬疑小说吧,在本作品中,居然有现代为三十年前的人解答问题,也有现代寄到过去的感谢信,通篇只有五个故事,也只有寥寥不过十封信之内的咨询信而已。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咨询者,纠结在奥运会训练和癌症男友之间的月兔,纠结在音乐梦想和继承家业之间的音乐人,纠结是否要逃离自己欠债累累父母的初中生,还有一个纠结与有妇之夫的孩子是否应该留下的母亲。杂货店给他们的回信很多,很细致,没个人寄信来的时候其实都有了自己的初步想法,他们只是想找人认可他们的想法,虽然杂货店的回答不尽相同,但是,我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两者达到平衡,否则你将会后悔。这就是东野先生对生活的态度,现实不可怕,总归要面对,理想也不虚无缥缈,只要你努力。书中总是提到一点,不管别人告诉你什么,你自己不去努力总归是没用的。这可能是东野先生的处世格言吧。
诸多来信中,一条让我最伤感,我最深切的体会到,也是唯一一封寄信者没有听杂货店回信的人,我清楚的记得他叫浩介,从优越的环境到了父母欠债外逃的处境,杂货店回信告诉他和父母在一起,总有一天日子会好的。可是他终究还是做了自己的决定,毅然决然的在逃亡的路上离开了父母,辗转到了孤儿院后来去做了雕工。本以为他的故事结束了,在故事中的他可能都以为杂货店是错误的,可是当三十年之后回到故乡听到了这样的事情:他的父母知道他们的儿子会换个名字开始新的生活,双双赴死并编造了一家三口喝药跳海自杀的谎言,只为了他们的儿子能够在新生活中过得顺利......真的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话:说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为你们负重前行。浩介迷茫了,而我快哭出来了。每次想到这也不想多说什么,与浩介有些相同的经历,但是我总期望未来是美好的。
如果你认为《解忧杂货店》能解决你的烦恼,其实是不可能的,信中的烦恼有关生死理想,无关风月,如果有一天你们的烦恼能如信中一般大,相信我,那才是生活对你的考验,不要慌张,知足常乐,生活总是应该比下不比上的,记住,尊重现实,努力逐梦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