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每次走过老盛昌,无论多早在店门口总会有那么多人在排队。不知道从何时起,上海人早饭不再迷恋以前的“四大金刚”,转向开始对包子有了非凡的热情。
在上海街头有各式各样的汤包店,巴比馒头店,早饭期间总是人头攒动。买上几个包子,马夹袋一拿,回家给家人当早餐的比比皆是。相对于传统的四大金刚,对于上班族而言,包子就是一种快餐,可以边走边吃。但对于某些营养专家而言,似乎一天中最关键的是早饭,仅仅几个包子营养如何保证?但作为上班族哪里管得上这些,能有热腾腾的包子吃就不错了,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包子店布满了大街小巷?
包子,这应该是北方的说法,上海人一般把有馅的称之为馒头,而没有馅料的才称之为包子,所以有淡包子之说。北方却和南方恰恰相反,馒头反而是没有馅料。对于上海人而言有时还真的很难区分,不知从何时起上海人竟然接受了北方的说法,为了区分有馅还是没馅,还郑重其事地说淡馒头,看来上海人心中对于馒头的印象还是根深蒂固。
上海人的馒头,平时家里很少做,市区如此,农村也是如此。只有到女儿出嫁或儿子娶媳妇的时候,才会大张旗鼓地做上大批量的馒头。在结婚当天的酒席上看不到馒头,只有那些早到的亲戚吃早饭时才有馒头的影子,那是早餐的点心。其实婚礼时候的馒头用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把它当作亲戚们回家时的回礼。临走时,每家人家都会有几个馒头拿回家。对于婚礼的馒头,为了显示喜庆,经常会在馒头上用红色的食用染料点上红色梅花点。在那个年代,能有几个馒头吃也已经是相当不错了。馒头的馅料也没有像现在那么丰富,一般只有三种,菜馒头、肉馒头和豆沙馒头。
最受欢迎当然是肉馒头,难得有荤腥的岁月,馒头馅的肉味也可以解馋。菜馒头,最不受待见。尤其是拿回家后的馒头,在多次蒸热后,那菜馅早就没有原来的鲜绿,黄黄的菜色,看着也没有多少胃口。对于小孩来说,那时最欢迎的应该是豆沙馒头。它久蒸也不会变色,对于喜欢甜食的小孩来说最吸引人,而且那时的豆沙馅制作真的很费功夫。
豆沙先是由自家种的赤小豆煮熟后在石磨上研细,加入红糖或白糖调味。为了增加色泽,豆沙还要油炒拌匀。炒豆沙时一定是用猪油炒,那香味至今想起来还忍不住流口水。尤其是炒豆沙时粘在锅底的类似于锅巴一样的豆沙衣。甜食,自古以来是小孩最喜欢吃的零食,更何况那个现炒的甜香美味。那个掺合着豆香,甜香,油香啊,这应该是我小时候吃过最好吃的甜食,比大白兔奶糖还好吃。每次奶奶出去帮人做馒头炒豆沙,我都会跟着,围在灶台边,等着那最后的甜“锅巴”打牙祭。
如今,街边的包子铺,点心店,虽然都有豆沙包卖,但那个豆沙馅没有精神,粘粘干干的只剩下甜味。那种来自大自然接地气的豆香闻不到,也没有土灶特有的锅气。
算了,还是买几个肉包当做早餐吧。最近几个月二师兄身价大涨,还得早点去,否则连肉包都买不到。
2019.11.29 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