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黑暗中的向日葵
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30岁才开始写作、学英语或学乐器靠不靠谱?
得票最高的回答是这样的:栽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这两天在上海,做地铁,观察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个人来回在地铁上的时间,大家都在看手机。
有的在玩手机游戏,目测大多是王者荣耀,少部分是消消乐之类的;
有的在刷朋友圈,微博,或看新闻;
有的在看电子书,听音乐;
有的在看电影或电视剧;
还有极少部分拿纸质书看的,大多是年纪大的老年人。
大家都行色匆匆,站在人民广场的地铁站里,看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流汇集在一起,又瞬间扩散开来,仿佛有种置身事外的错觉。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故事,家庭、职业、经历、爱好……
小时候,我们经常喜欢告诉别人自己的梦想,希望自己可以快快长大,仿佛长大之后,梦想就会毫无疑问地实现;而真正长大后,我们却越来越不敢提这两个字,尤其在所谓的而立之年以后。
而我们的一生,是被教导的一生:
上学的时候被教导要好好学习,不要分心,要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
毕业的时候被教导要找一份前途光明,稳定靠谱的工作,不管自己喜不喜欢,例如:教师考编或公务员;
工作以后被教导要适时成家,看家庭看背景看工作,唯独没有问问自己的真心;
结婚后被教导要趁着年轻生孩子,年纪大了不好生,也不好恢复;
生了孩子后又被教导要生二胎,一个孩子孤单,以后老的时候一个孩子养老压力大等等。
中国人礼义廉耻的道德思想又特别根深蒂固,年少时稍有跟父母不同的意见就是不懂事,不知好歹。而成年以后,罪名就更大了,忤逆父母,不孝顺的大帽子往你头上一扣,亲朋好友的口水便可把你淹死。
所以,很多人在成年以后,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工作不是自己想要得,另一半不是自己想要得,生活状态也不是自己想要得,但又不知道自己具体想要什么?没有目标,没有梦想,没有爱好,唯一的目标就是挣钱,但具体怎么实施,却又无从下手。
咪蒙曾经写过,很多人的人生,都是在“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写出了多少人的真实写照。
在工作中,总是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又总是无法坚持去提升自己。在生活里,总是浑浑噩噩过日子,又总是不能改掉自己凑合将就的坏毛病。在个人成长中,你很想要变得更美更瘦更优秀,可你又总是舍不得对自己下狠手,你总是叫苦叫累又轻易向自己妥协。
简单的说,你一直在“混日子”。
谁都想要过牛逼的生活,想旅游、想买很多东西、想放空,没人喜欢一直累、一直奋斗。但不是说累了就能辞职,烦了就能不做,想逃就甩手去旅行。
人在能吃苦的时候多少都要选择吃苦,选择充实自己,把旅行当做你之前辛苦的奖励而不是逃避。用心做好手头的事,这样你在放松的时候才能心安理得。
蔡康永在《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里,说过这样一段话: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是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心动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有多少人是凭着一点认真得以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又有多少人假借各种名义,推掉走出舒适区的机会,最后只能望着别人的成就兴叹?
别费尽心思地想要走捷径,也别害怕努力没有回报,有些回报并不是即时的,运气,一定会在你往后的生活里,一点一点分期返还给你。
这个世界其实既可恨又可爱。
它可恨,是因为它从来不相信眼泪和委屈。
它可爱,是因为它很多时候会认真地回报那些认真的人。
比如孙杨,比如吴京,再比如你。
世界除了成功与失败,还有一种叫大器晚成。
如果十年前没有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么现在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永远没有太迟的开始,停止混日子,做你喜欢做的事情,找出自己真正的所爱。
因为,
现在,
就是你开始的最好时机。
图 | 图片来自网络
文 | 黑暗中的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