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假不假,白玉为床金做马。——《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其实这篇文章与《红楼梦》没半点关系,之所以写下这样的引言,只是因为写完标题后想到的。世界上有很多根本解释不清的事情,一如接下来的故事。我只是想讲一个故事,一个剖析自己的故事。
有个什么什么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中讲,演员要剖析自己,发掘和体验每个角色经历的情感瞬间。其实何止演员,作家也一样,每个人都该如此。某种程度上,理解别人,也是在壮大自己。
如果你去过布达拉宫,应该也遭遇过类似的事情,那就是被布宫外围的藏族同胞(一般女的居多)推销珠子。绿松石、红珊瑚、蜜蜡……,她们手拿五到六串,打包销售,只要100元,如果你不要,她们会从怀里再掏出一两串,算是加量不加价。她们的销售方式不是摆摊,而是用手拿着,一直跟着你,一跟就是几百米,执着得令人动容,这样还有一个好处是便于撤退,一次向我推销的商贩与城管狭路相逢,她收起珠子,撒腿就跑,这种游击作战的方式深得我军真传。
Part 1腼腆&害羞
初次遇到她们,令我措手不及,虽然我不懂珠宝,但平易近人的价格不禁令我联想到了遥远的温州或者义乌的威名。“大哥,照顾一下我的生意吧”,“我一个藏族女孩不容易”,“让我开个张吧”,“祝你健康”,“行个善吧”,“佛祖保佑你”……
看着他们沧桑的面容,听着他们恳切的话语,一时难以招架。但想想自己的money,还是咬牙拒绝了。或许是群居习惯的原因,人本身就是不善拒绝的,即便拒绝,也难免心存内疚。所以我只能一面不断地说:“谢谢,不用了”,一面害羞地躲开。
Part2厌恶&冷漠
其实她们哪是在卖珠子,她们卖的是情面。中国人讲究情面,俗语叫:抹(四声)不开。因而我越是害羞地躲开,商贩越觉得有机可乘,因而她们会越加执着地跟着你。记得有个商贩一直跟我到接近景区边缘的地方,眼看销售无望,她气愤地拍了一下我的背部,还说了句什么话,想必是诅咒我吧。
面对这种情况,人难免会烦起来,毕竟我是来旅行的,不是来找虐的。于是我只能不说一句话,不做任何回应,快步离开。这样应对之后,的确少了不少麻烦,商贩跟了一段就不再跟了。
Part3戏谑&挖苦
但快步离开,总让我有一种做了亏心事的错觉。尤其是打扰了看风景的兴致,这让我很不爽。于是我心生一计,一旦有人向我推销,我立刻面带严肃,凝望着山顶的布宫,她一开口,我立刻把食指放在嘴边,做禁声状。我这样做她大概会有两种想法:一种是这个人好虔诚还是不打扰了,另一种是这人是不是有病。但不管哪种,她都不会再进行纠缠了。
尝试几次后,我逐渐从这种表演中得到莫名的快感。于是我进一步开始发问了:“你这都是什么”,“你这蜜蜡哪来的”,“是你亲手做的么”,“怎么会如此便宜”在一系列的诘问之后,我能明显感到商贩的迟疑,她们不想撒谎又没办法不撒谎,远没有我们这些被现代文明熏陶下的人掩饰得不露痕迹。于是我开始彰显现代文明的力量,“你知道么,我家就是浙江的,你这东西就是我家乡产的……”这种一举戳破别人伪装的感觉极好,就好像《国王的新衣》结尾的小孩。于是我开始上瘾,甚至主动被她们搭讪。
Part4愧疚&理解
直至如今,我依然觉得当初践踏的感觉很爽,就是那种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感觉,相信你也品尝过。但人终归还是有良心的,虽然我只有一点点。在一次看到一个藏族小姑娘面对我的诘问落荒而逃时,我终于愧疚地意识到:自己多么不是人。(那个姑娘很小,普通话也不大流利,很是清纯,也许这就是美女的力量吧)
当天傍晚,太阳西斜,我坐在布宫的广场前反思。一个中年妇人过来向我推销珠子。于是我开始和她攀谈起来,他的普通话会的不多,于是我充分发挥了我的手语天赋。她说,她住在甘丹寺附近,有公交可以直接过来,她有三个孩子,一个在北京念民族大学,学的是法律,她希望孩子回拉萨当公务员。一个在安徽念中学,至于为什么去安徽我没听懂。还有一个我实在不知道她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她和她丈夫就是靠卖珠子供他们上学的。她还说西藏变化很大,之前城市很小,现在越来越大了。
日薄西山,她要赶公交回去,我其实想问她,卖假珠子和你的信仰相违背么?但是我没有问出口,而她似乎也忘了再向我推销珠子。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我忽然想到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梦》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