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名学生,教师30名。
89名学生,教师12名。其中5名为代课教师。
一所是青海民和县的寄宿制九年一贯学校,一所是浙江上虞的乡村小学。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学校培养的是乡村的逃离者,还是乡村的建设者?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带来教育巨变的时代,校长立足现实,面对冲突与挑战,思考学校教育使命,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良知,还有良能,即坚守价值底线,突破技术桎梏的学校教育设计的专业要求。
01明确育人目标,聚焦核心能力的培养
如果,办一所充满希望的微型乡村学校,定位于“为成长提供机会”,培养“动力与规则内生、自律且自由的人”,则可能摆脱功利的单一的评价,主动在图书馆、在大自然,寻找教育“空间”,尽可能拓展教材之外的学习内容,在阅读中、自然中、劳作中让更多学生感知被关注、被发现、被尊重,从而树立自信,提高自我期望。
过程好就是好结果。通过优化微型学校的学习内容与过程,呵护儿童爱与美的本能,点亮更多学生的心灵,显然需要立足实际,重构学校教育。
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育人目标可能更需要具体、明确:健康的体魄、强大的阅读习惯与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艺术修养(并不指向高大上的艺术项目)、规范与自制力、合作意识与能力等。这些关键能力集中在健康、阅读与沟通能力、规范意识与能力养成上,目的是托高学生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底线、培养其适应现代文明的基本素养。
02基于微型学校的有利之处,拓展教育空间
微型学校的有利之处在于,学生少,师生关系更为密切。因为互动更直接、紧密,“善”更易于“立”,而“律”则更需“树”。一方面,因为情感因素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需要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养成,通过他律建立规则意识,矫正家庭教育不足带来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偏差。
因为学生少,互动充分,可以在开齐国家课程的前提下 ,调整课程结构,进行混龄教育活动的开发,提供指向“共生善群”目标的更适切的校本课程。
但也因为人少,接触到不同人的机会少,视野狭窄、信心不足、表达能力较差,是农村学校学生较为突出的问题;
善阅则博,通过广泛阅读拓展视野、丰富词汇,在对话、朗读、演讲等活动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图书馆(室)应该成为乡村微型学校的另一所学校,因为任何学校教育的缺陷都可以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弥补。
“进得了城,回得了土地”的前提是,强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因此,走出学校、教室到操场、大自然、土地上,在劳动中形成观察、动手、研究、合作等能力,树立规范意识、团队精神,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呵护和发现彼此的兴趣与特长,因此这类校本课程与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儿童,天然有感知美、爱美的能力,民族、地方文化和艺术,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木工、养殖、根雕、笛子、剪纸等已经走入了一些微型农村学校的课堂。美的意识与能力,无论是逃离者还是建设者,都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必需品。
让每一天的学习变得有意义,让学生感知“有意思”的学校生活,需要更为精心的活动设计和课程安排。
基于此,农村微型学校校长,同样需要的是基于对社会的认知、对人的发展的本质等的理解,自我发展“整体规划、持续建构、合理引进、重复落实”的教育领导力。
03基于优化课程的目标,简化管理
微型乡村学校,面临的困境,往往是缺钱、缺人的困境。校长大量的工作用于“找钱”和“找人”,但如果我们去掉无限提高升学底线的诉求,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明确学生发展目标”这2点着力于适合的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校长在“用钱”和“用人”上则可能基于“教育空间”的突破,可以用最少的钱、最合适的人,实现最好的教育。为此,微型乡村学校校长,一定要懂得以合适的课程支持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发现自己”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摒弃教师单纯局限于教材、教辅材料的教学研究、教育活动。
大道至简,对于农村微型学校而言,就是集中力量和资源,精准反复地做实做强几件事情。放弃面面俱到的求全求精的诉求,以1-2门特色课程,给予学生成长的机会,更让“共生善群”成为发展农村、走向文明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