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说做饭少放盐,少放油。怎么又放这么多?”
“今天饭怎么样?” “肉没熟透。”
类似以上的对话,几乎天天都会出现在我们家餐桌上。
我的爸爸,用心理学上的术语说,是指责型人格。
他从来不会夸人,也不会鼓励人。我长到现在,二十多年了,记忆中没有他夸奖我的时候。可能有的吧,但是很少,少到我苦思冥想也想不出来。
我不知道大家的爸爸是不是都和我的爸爸一样,但是,这样的爸爸,很破坏家庭氛围。
当你满怀激动的做了一顿饭的时候,没有一句夸奖,没有一句感谢,入耳全是油多了,盐多了,菜没炒熟,炒老了……这样的话的时候,你还有心情做饭吃饭吗?
当你充满信心备考某一个你在意的考试时候,因为某些原因,你被说看你这样就考不上,别考了。那时候,你的心情如何呢?
当你辛辛苦苦完成了一个工作,大家听到都说你很棒,这时候来了一句“没什么,这很简单,他就是运气好”,你的心情又是怎样?
这样的话,我想很多人都不陌生,最伤人的话,很多时候来自于最亲近的人。
中国家庭好像有这样一种传统,孩子考试考好了,参加了一个响当当的节目,左邻右舍都来祝贺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能也夸孩子,这样会让孩子骄傲,会自满。一定要谦虚。
谦虚一点有错吗?好像并没有。可是这样的话,中听吗?这样的话,孩子听在耳中,又是什么感觉呢?
谦虚的传统没有问题,过分的谦虚的只能打击人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显示:鼓励、肯定、赞许能增添人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获取成功时巨大动力。
我们都知道外国人开放热情, 乐于表达感情。
我们看美剧,经常可以听到“Good boy”,“Honey”……我们不得不承认,听见这样的话,心情不自觉的就变好,即使是碰见了让人心烦的事,听见这样的话,心情也会变好不少吧。
我们小学时候都学过一篇课文,小列宁在玩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她惶恐不安,害怕被大人责骂。这个时候,中国的家长会怎么做呢?
可以想到,很多人都会张口先把孩子批评一番。或者边收拾边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听到这样的话,本就惴惴不安的心情更会愧疚不安吧。
可是课文里的姑妈,在列宁告诉她自己不小心打碎了花瓶的时候,首先夸奖了孩子,夸奖她的坦诚,诚实,然后再告诉她下次要小心。我想,以后列宁再玩的时候,一定会小心翼翼,打碎花瓶的愧疚也不会影响她以后的生活吧。
指责和鼓励,如此不同。
前段时间,我的知乎推送有一个问题,妇产科医生都有那些记忆深刻的经历?
大量的回答围绕着少女堕胎这个话题,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这类话题也频频出现。碰见这样的事情时候,孩子们都是什么样的反应,做什么样的措施呢?
大部分人都选择自己处理,有的可能和男朋友一起,有的可能选择朋友陪同,更不乏选择小诊所,私立医院的。有多少人会选择告诉家里人,和家人一起面对呢?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碰见了重大的事情,都不选择和家人一起面对呢?
家庭本应是我们的避风港,我们的港湾,为什么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压力,这么多不快呢?
我们是不是应该注意我们的相处方式,我们的对话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