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周末见缝插针看了《东京女子图鉴》。这是部神剧,每个女生都能在其中找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状态的自己。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片段:
女主绫的高富帅的男友,约定了在她生日的时候要带她去Joel Robuchon(一家米其林餐厅)吃饭。她很开心,因为听说“在30岁前能在Joel Robuchon约会的女人就是好女人”。为此花一个月薪水买了条连衣裙,结果那天晚上男友放鸽子。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在门外苦等好久。后来才知道自己是高富帅男友的备胎而已。
当她经过那家餐厅门口时,当男友说要在生日当天带她去那里约会时,当她试穿那条连衣裙觉得贵但最终还是咬牙买下来时,当她在餐厅门口苦等到深夜时,她不断重复的是那句“在30岁前能在Joel Robuchon约会的女人就是好女人。”
这句话像魔咒一样锁住了她,在每一次要做出选择的时候,想到这句话就又像下了蛊一样,促使她走向这些“听说的幸福”,而离自己的真实心意越来越远。
◢◤
看完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她是被这句话绑架了。但生活中,这种绑架我们的观念还少吗?
我们看上去没有像她那样对那些明明知道的事情装作视而不见,但实际上类似的观念一点点都在侵入大脑,不知不觉中就告诉我们:
一定要在30岁前结婚(不管你遇没遇到对的人);
结婚一定要有自己的小孩(不管你愿不愿意);
女人一定要生小孩才幸福(不管你是否有别的想法);
生孩子一定要母乳喂养(不管你身体条件);
靠死工资一定会拖垮你(不管你适不适合);
不创业就没前途(不管你能力和性格);
......
真是受够那些看上去为你好却总是强塞给你,看上去是海纳百川实际上是狭隘到不接受这个世界观点和性格的多样性的七大姑八大姨专家人生导师。
当每一个观点去多反问几个why的时候,其实发现大多数都没有什么经得起推敲的理由。这些脆弱的观念,却绑架了自己那么久。
就像大象腿上的那根绳子,小的时候一根绳子挣脱不开,后来有足够的力气挣脱开,却以为自己挣脱不开,那根“存在于心理上的”绳子,限制了自己。
◢◤
绫十几岁的愿望是“成为一个让别人羡慕的人”,所做的一切都围绕着这个愿望,做出每一个符合这个愿望的选择,但最后兜兜转转,发现“自己的终点”是“别人的起点”,得不到想得到的,觉得很痛苦,整个人也活得非常拧巴。
人一旦有了执念,就很容易蒙蔽自己,让自己永远处于追逐幸福却又不可得的境地当中。但即便得到了,很快就会厌倦无聊。
满足不了就觉得痛苦,满足了就觉得无聊。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不停地在这两端之间摆动。叔本华的钟摆说早就道破了这点。
剧中绫反倒是到了四十岁,经历过人生的起伏,才开始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对那些之前对她产生重大影响的执念开始怀疑。
摆脱了“我执”,潜在的智慧就会显现出来,这是一个不断消解执念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收获自我的过程。
当她终于开始与那些不可得握手言和的时候,整个人也开始舒展了。
放下,是成全。
后记:这种类型的文章写起来还是觉得不满意,推荐一本书:《僧侣与哲学家》,是父与子的对话录,父亲是法国的院士和著名哲学家,儿子师从诺奖得主获得博士学位后,选择做削发为僧。20年后,父子二人进行了一场对话,举国关注。这本书探讨了佛学和哲学,我看了一部分,对佛教中的“我执”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觉得收获了许多内心的平静。如果你也对这些话题感兴趣,不妨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