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只希望新的一年,岁月静好,父母安康。
时光静悄悄的流逝,在跟着时间的脚步越走越远的时候,别忘了偶尔停下来看看后面的父母,在你跟这个世界死扛着的时候,他们也跟你一样,跟稍纵即逝的时光不妥协着。
昨天,爸爸给我打电话,言谈间,除了逃不去的越发沧桑,还多了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我跟我爸一向没有什么话可聊的,打电话也很少超过五分钟,而且还得有大部分时间的沉默,安静到彼此的呼吸声都能听到,但我却能从这些沉默的时间里,听懂他想对我说的话。
每次叫我的名字,其实是想要让我看看他;每次给我打电话,其实都是告诉我他想我了;
每次临行前背包里塞的满满的零食,其实都在说他爱我。
这些我都懂,可为什么还是偶尔伤他的心呢?
我大四的时候,正逢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国庆回家,当他得知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就对我迷茫的未来表示了巨大的担忧。
于是他各种托亲戚,托朋友帮我找工作,就好像是一个要向我炫耀自己能力的孩子:你看,有些事情还是要我出马吧?不管你长多大,还是要有我的帮助的。
可是年少轻狂的我却曲解了爸爸的好意,我当时只片面的理解为他觉得我没用,却没有意识到,他是想证明自己是有用的。
看到年过半百的爸爸一个个的给亲戚打电话,说奉承话,走关系,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都好像巴掌一个个打在脸上。
于是,我第一次对他发了脾气:“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能弄好,我也有我自己的计划,你能不能不要再为我的事情操心了?”
我始终忘不了他的那个眼神,他看了看我说:“看来我真是没用了。”
每个人,都想要有被需要的感觉,特别是父母,这种感觉往往更甚:我们小的时候,寸步不离父母身边,长大了之后,却离父母越来越远,如果这时我们再表示不需要他们,那么他们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韩剧《请回答1988》里有这样的片段:正焕的妈妈因为有事要去乡下一趟,临行前不放心正焕他们独自在家,把冰箱里的饭食怎么吃,煤饼怎么换,衣服怎么洗都细细的告诉了他们,说要让他们照顾好家里,口气里满是对他们三个不会料理生活的嫌弃,但是等到她回来之后看到整齐有序的冰箱,井井有条的家里,本以为会很满意的她却被失落填满:“本来以为没有我不行,原来没有我,他们依旧可以过得很好。”直到正焕故意打烂煤饼,故意弄乱柜子里的衣服,满屋子里叫她帮忙的时候,才看到她脸上的笑容:“看来这个家没有我是真不行啊。”
我的父亲为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想法呢?
父母之于孩子,本就是一种互相需要的关系,随着年龄的不断长大,父母被孩子需要的程度是递减的,而孩子被父母需要的程度则是递增的。
如果以后,你再看到父母辛苦为你做好吃的,虽然心里心疼,但还是让他们去为你忙碌吧;
如果以后,你再看到他们为你留下的自己舍不得吃的快要过期的“稀罕物”,不要着急只顾着责怪他们把东西都放坏了,而是表示自己会好好吃的。
如果以后,你临走前,看到后备箱里塞的满满当当的蔬菜饭食,不要告诉他们这些东西外边也买得到,而是告诉他们还是他们做的好吃。
如果以后在家,你真的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也请你暂且的放一放,多在客厅厨房里走走,而不是一回家就窝在自己房间里,可以央求老爸自己什么什么坏了需要他去修,可以撒娇给老妈,自己有多久多久没有吃她做的红烧鱼,我想,他们一定会很开心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