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新人教育的时候还说到这个话题。中国和日本是世界维二的使用汉字的国家,可对汉字的思考方式上有很多不同。当时举的例子是“膜厚”一词。
膜厚就是涂层啦、镀层的厚度,咱汉语专业术语咋说还真不知道。厚,很好理解啦,厚度么,望文生义。可岛国人很坦然的常把它写成“膜压”。压?涂层的压强?
在咱看来完全不挨着的汉字,为啥岛国人不以为然的拿来就用呢?这“厚”和“压”啊,在日语里都发同一个音:astu。也就是说,咱使用汉字是用它的意,而岛国人先有音,按音往里头添字。所以造成了厚压不分的无可挽回的局面……
还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避难。岛国经常发生地震灾害,避难一词是常用词。社区有社区的避难训练、单位有单位的避难训练、商场等购物娱乐场所也有避难训练,因此常有训练通知发来。好嘛,你看那邮件里,“非难”满篇飞,看着看着就觉得有种在看各路英豪发来的讨伐董逆檄文的赶脚……
完全俩意思啊!咋岛国人就那么平心静气的把“避难”写成“非难”?原因还是如出一辙:日语里避难和非难发同一个音hinan。估计真正避难的人看了会哭出来:为婶嬷我们避难的人要遭到非难?这到底是为婶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