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三天小长假,计划着去哪里玩,老妈一句:放假回家吗?我就开始犹豫了,不想让她失望,也真的很久没回去了。一直为自己找借口,忙工作、忙看书。
三天假期一天半的时间留在了他们身边,最后一天的时间是我这一年来最充实的时候,老家的院子地面太矮,每逢下雨便会积水,于是我们开始了一项大工程!把地面的砖全部掀开,重新垫土……
老妈负责掀砖,我负责摆砖,当我推着一个轮子的小车儿找不到平衡感时摇摇晃晃,带着手套的手也磨的通红……老妈心疼,也自言自语的说到: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我知道,又给我上课了。
对,生活不易。老家对门的邻居爷爷奶奶60多岁,每天风吹日晒奔波在田地。本是安享晚年的时候却被生活所迫。
其实很喜欢老家,虽然现在破旧的不成样子,但生命一半的记忆都是在那里驻足,记忆里和奶奶在槐树下乘凉,她拿着蒲扇给我拍打蚊虫,嘴里说着,长大了疼不疼奶奶?
老屋翻新过一次,大约在2000年,时至今日已有17年的光景了。离开那个小院子也已有11年,小时候就没离开过那条小胡同和门前的那堆土。儿时,和小伙伴在门前堆土,在屋檐下玩过家家,用树叶包饺子,骑着小车子找野菜。她的奶奶便会把我们找的野菜晒干,给我们包野菜馅儿的包子……直到长大,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野菜包子。
着实怀念,那小院、那老屋、那伙伴……
多少次,在梦里,我看见它还是熟悉亲切的模样,在浓郁树荫的掩映下,越发的清晰。那一刻,仿佛回到童真岁月:夕阳缓缓西沉,奶奶的炊烟袅袅升起,远处几只母鸡悠闲地觅食,大黄狗趴在脚下,摇头摆尾,我坐在高高的门槛上,等待父母从地里归来……
每当夏天,我喜欢搬一条凳子,坐在槐树下面乘凉,听奶奶讲着他小时候的故事。听奶奶讲爷爷拉车的故事,用另一种心态,来对待爷爷的峥嵘岁月,体验那个时代的生活。那个物质极其贫乏的年代,解决温饱问题是一生当中奋斗的目标。
奶奶爷爷都是及其节俭的人,听爸爸说,爷爷生病兜里揣着一块钱装了很久都不舍得花。奶奶癌症晚期还记得把牛奶留一半给我。也常听妈妈说起姥姥、姥爷。大概是老妈六岁就失去了自己的妈妈,所以从小到大我没吃过一点苦,别人有的东西,我有,别人没有的,我也有。
老一辈的生活经历就像故事,听爸妈讲了一遍又一遍,认识生活的同时,我也变得及其胆小与多愁善感。从她们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善良。那种,哪怕别人对你百般刁难也必须要对别人善良的境界。现在我才知道,真正的渗到骨子里的善良,是一个人的天性,也是他的教养。
院子里,柿子树很旺盛,墙角的梧桐树也长成了参天大树,老槐树的桃核落了满地……小时候挂秋千的南屋早已堆满废旧物品,唯一不变的,是那只陪伴我和弟弟长大依旧忠诚的老狗。不管什么时候回去,它总是拼命摇着尾巴,在你身边蹭来蹭去……
那时的我们,“少年不识愁滋味”,喜欢一切新鲜事物,哪里知道何为怀旧。年岁渐长,房子慢慢褪去光鲜的外表,周围的一切都在以令人难以察觉的速度悄然变化着。不知不觉,我竟开始怀念老屋的一切。
20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