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一个朋友吃饭聊天,偶然聊到了她的孩子学钢琴的事儿。
“你帮孩子选的还是孩子自己喜欢?”我习惯性地问她。
“我帮她选的。”她很直接了当。
一听她这么说,我心里莫名就替孩子捏了一把汗,心想这又是一个被父母的意志所左右的孩子。
但她话锋一转,“年前在天津给孩子做了一次儿童天赋基因检测,检测结果说孩子有音乐天赋,所以我才找地方让她去学的,如果过段时间她不喜欢钢琴了,再让她尝试一下小提琴,吉他之类的。”
她回忆着,孩子刚开始的半个多月里是非常不情愿去学的,但在一番软磨硬泡下,孩子还是渐渐适应了每周两节的课程。后来慢慢的就爱上了那里,并且进步很快,让她吃惊又欣慰。
她说这样的天赋基因检测在一线城市才刚刚兴起,且价格不菲,但却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发掘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有的放矢加以特别培养,有了科学依据做保证,大大减少了盲目性。
她的言语里表现出的是深信不疑,然而我却抱有一些怀疑。
回头我问了一下度娘,百科是这样解释的:英国剑桥大学罗伯特·普洛明教授通过大量单卵双生子的遗传基因研究得出,人们的成功32—62%由基因决定。天赋基因检测是以单碱基多态性为主要检测靶标,运用先进的基因芯片和测序等技术,通过对受检者DNA样本进行科学严谨的检测,检测与天赋相关的基因,科学评估孩子的天赋倾向,其准确率可达到99.99%
人是由遗传决定的,这本无可厚非,可人也是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教育程度,饮食习惯,情绪起伏,职业工种等等都是不同的,尽管遗传决定了一些人的特质,但后天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况且,关于天赋基因的奥秘,人类现在还知之甚少。所以,在商业利益驱使下的检测机构多所出具的鉴定报告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大,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柏拉图曾说: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
我觉得对一个孩子的兴趣培养,更多地还是要仰仗于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表现出的点点滴滴,从这些小细节里用心观察,耐心发现,经常性地和孩子主动积极地交流沟通,问问他发自内心的对什么感兴趣。或者多带孩子去尝试,有时,你只要负责把孩子带去某个环境中就好了。比如你带她去体验音乐,看画展,去一些有艺术展览的地方,或者带他去看一些体育比赛,经常性的带他去感受这些。一个人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他才会有更深地体会,也才觉得某项活动真正的参与过了。在这些体验中,他会慢慢地形成自己的好恶,也会发现自己的一些兴趣点。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亲身实践才有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
有些兴趣在表面上看来孩子很喜欢,但其实孩子只有三分钟热度,那就及时放弃好了,毕竟,不是每个兴趣都能年深岁久的坚持下去。有些兴趣则是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境况如何不同,但却始终没有放弃,那就是真的兴趣,这样的兴趣一旦被发掘,对孩子便是一种幸事。
所以,要让孩子有足够玩儿的时间,对于孩子而言,没有比玩儿更重要的事了。他们的兴趣也是在玩中慢慢被发现的。带孩子多去体验这个世界,那么多的美好和精彩,总有惊艳给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