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接受亲人的死亡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是件棘手的事。最近看了和死亡有关的电影《寻梦环游记》,带孩子去看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更深理解死亡。(这是他们之前的难题)电影中记住逝去亲人和供奉他们的照片情节让人很感动。人的一辈子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身体的死亡,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你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从社会地位来说,你死了。第三次是再没有人记得你的时候,你才是真的死了。看完这部电影我还特意想了一下我去世的姥姥和奶奶的样子(姥爷、爷爷我出生时就已经不在了),我怕忘记她们。也特害怕我的孩子老了会因为某种原因忘记我。(泪崩)
记得他们三岁多的时候我在群里求助过如何跟孩子解释死亡这件事,当时儿子们对死亡非常恐惧,很担心爸爸妈妈会变老离开他们,提到这事就伤心哭,因为他们看过几本绘本关于亲人离开的绘本,还有知道清明节是纪念逝去的亲人的,幼小的他们始终没法接受“死亡”这个概念,有时会直接问我:“妈妈,你也会死吗?”我回答:“是的”。他们立马搂着我嚎啕大哭。当时能想到安慰他们的就是:我们的身体埋在地下化成泥土,但灵魂会变成天使去了天上,一家人还会在天上见面,爸爸妈妈一直爱他们。但这些说法他们始终无法接受,不能释怀。我一直也在找更好的解释,现在他们五岁多,心里承受能力强了一些,也能理解死亡了,不再有慌张、恐惧和放不下的悲恸。所以我家这个棘手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下面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教训:
1.跟孩子解释时一定要口气平淡自然,不要流露出悲伤的情绪。我刚开始就犯错了,第一次给他们读《外婆住在香水村》这本书时感动的哽咽掉眼泪,这让他们更害怕了,后来吸取教训,用很平静的语气给他们读。
2.多跟孩子解释,利用大自然的生命发展规律,比如花草树木春夏秋冬的枯荣交替;小动物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说的时候要具体一些,列举孩子熟悉的植物和动物仔细描述他们不同生命阶段变化,最后得出生命其实并没有真正结束,而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记得儿子当时就说:“爸爸妈妈把生命传给我们,我们又把生命传给我们的孩子。”
3.如果孩子不问就算了,如果问到关于“死亡”的问题时,家长不要回避,尽量正面回答。我在一开始不知道怎么解释时企图回避,但是聪明的孩子一下就感觉到:大人不回答就是讳莫如深,结果往往是他们心里否定的、不好的的答案。他们就越发紧张害怕。
以上是我的一点小经历,很巧合的是看完《寻梦环游记》回来后,家里正好有一本刚借的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电影和绘本太搭了,一样的主题,一样的温暖感人。之前看过的绘本都是关于亲人离开的事实以及对亲人的思念,显然孩子是不能接受的,《爷爷变成了幽灵》这本书通过故事从孩子的角度找到一个面对亲人离世的一个方法,下面分享一下这个故事:小男孩艾斯本最喜欢的爷爷在大街上突发心脏病去世了,艾斯本伤心极了,哭个不停,妈妈说:“爷爷去天堂了,爷爷变成了天使”,爸爸说:“爷爷会变成泥土,然后慢慢消失了”。这样的说法艾斯本没法接受,对他来说,爷爷没有真正离开。于是接下来的三个晚上,爷爷都变成幽灵回到艾斯本的身边,据说是爷爷生前忘记做一件事死后才变成幽灵的。于是爷孙两努力寻找爷爷究竟忘记了什么事。爷爷回忆他生前的很多事情,艾斯本也回忆起他和爷爷在一起的日子做过很多快乐的事情。这些回忆寓意爷爷有过家人朋友有过爱,生命最重要的是经历的过程,艾斯本和爷爷最重要的是珍存美好的记忆。最后爷爷终于想起忘记的事情了:“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他两都哭了,爷爷让艾斯本靠近自己,握住艾斯本的小手,温和的目光好像要把艾斯本裹住:“再见,艾斯本。”“再见,爷爷,请代我向奶奶问好。”他们非常郑重的做完这件事,然后约定要时不时想着对方,但不用一直想。艾斯本说要把爷爷的照片挂到墙上去,爷爷开心极了,最后爷爷开心的走了,艾斯本站在窗口挥着手,目送爷爷消失在黑暗中,他舒了口气:“好了,我想明天我可以去幼儿园了。”因为有了告别,艾斯本找到了和爷爷亲近的方式,他终于释然了。
就这样,《爷爷变成了幽灵》呈现了难以言表的生死离别,蕴含对死亡的解释,教给孩子面对死亡的态度,因为有爱和回忆,可以把亲人放在心中想念,生死之间并非不可逾越,生死两相安。这不光对于孩子,面对亲人离世的态度,大人也一样受益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