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这一联一直以来倍受后人推崇。然而关于“落霞”教科书上的解释就是“晚霞”,我也是赞同这种观点的。
昨晚在一个平台上玩诗词接龙的游戏,里面出了一个题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落霞”的意思,有A:愤怒的小鸟。B:晚霞。C:零散的飞蛾。。。。。。当我信心满满的先B时,得到的却是一个X,选择提示,正确答案居然是C(零散的飞蛾),这,这,这,岂不是误人子弟?
来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个答案吧: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来这种解释,因为在有的地方,有一 种飞蛾叫“落霞”,所以“老学究”就反推过来,认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落霞”就应该是指飞蛾。其实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早在清代,袁枚就在《随园诗话》中指出过,这是错误的解释,我们阅读和欣赏古诗,要通篇考虑,就整个诗文的意境来说,在这么宏大的宴会场面,王勃怎么会写几只飞蛾出来 呢?何况在古代,飞蛾,苍蝇,蚊虫之类都是暗指阴暗,恶毒的事物!
不过也不能强求 ,毕竟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记得大文豪苏东坡也闹过类似笑话,据说王安石写过一句诗“黄犬卧花心”,当时东坡不知黄州地方蝴蝶就叫“黄犬”,改动了王安石的诗句,后来被 贬黄州之后,东坡才恍然大悟。。。。。。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联中的“齐”字应该是没有 歧义的,但是也有网友 钻牛角尖认为“孤鹜”就是单只野鸭,又怎么可能“齐飞”呢?其实这就犯了逐字解释的错误,仔细分析,联系前面的落霞,就明白了,现代的人生活在城市里,住在钢筋混凝土房子中,见不到这些美丽的风景。记得我小时候(我出生在西南地区的一个小村庄,条件艰苦),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去放牛,由于我们家乡交通落后,工厂稀少,真正的青山绿水,骑在牛背上,仰望蓝天白云,不亦乐乎!傍晚时分,晴朗的天空中飘过一团团晚霞,偶尔树丛中惊出一只野鸡,向着远处飞去,天上是落霞 ,眼前是飞过的野鸡,在微风中飘动的落霞 与野鸡给我留下了终生 难忘的记忆!
感觉这种解释和某位著名教授解释孔子的名言“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的“与”字有一拼,说“与”就是给与,估计孔子 活着时听到这话,差不多会气晕过去。完全是断章取义,孔子的意思是说:像“南子”之类的女子和朝廷中的佞臣是不好相处的(南子,卫灵公夫人,曾经打扮的花枝招展去出游,而让孔子同车,后来孔子深以为耻)。。。。。。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林语堂的剧本《孔子见南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名联中的“孤鹜”也有人持有歧义,说是“孤雾”,这一种版本是从日本的藏书中找到的,而且还振振有词“落霞 ”对“孤雾”,岂不知有霞光时是在晴朗天气条件下,咋会有雾呢?估计是当年传入日本时翻译有误,但是也有人认为,在江边傍晚时分,完全 是有可能 有雾的,古时候,人们都是烧柴火,炊烟和江边的湿气完全可以生成 薄雾。。。。。。
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的来说我认为还是语文教科书解释比较有说服力,而且支持的人最多!说来说去,还是这诗的魅力太大了!
王勃在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动景中,又描绘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同样,秋水长天一色的淡然中,却充满天地间生机的涌动。把碧水与远天相融合,水天因色彩接近而界线模糊。先把人的视线引领到水天相接之处 ,再从天水相接处返回来,提示了大自然的原色与永恒。这一联,能让人感觉 在欣赏一幅画: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据传说,王勃开始写这篇《滕王阁序》时,打乱了宴会主人 的安排,当时是准备让他女婿出面来写的,众宾客互相推诿,笔墨传到王勃时,他毫不犹豫的接过来了,当仁不让的写起来,气得主人躲到屏风后面去了,让仆人把王勃写的逐句传递到后面,当他欣赏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迫不及待的从屏风后走出来,亲自观看王勃写作),王勃本来是路过南昌准备去现在的越南(当时王勃的父亲是在那边作县令),可惜后来渡海时,王勃溺水身亡。从《滕王阁序》后面王勃发表的一大通感慨来说,确实是至理明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弥坚,不堕青云之志”一联中为后世留下 了多个 成语,不愧为“初唐四杰”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