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幼儿园孩子的家长们,我是一名一年级小学生的妈妈,想通过自家孩子入学之初的种种表现,和大家谈一谈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
由于学前教育知识的匮乏,也出于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在孩子在手臂肌肉发育还不健全的时候,让孩子过早的拿起了笔开始学写字,导致入学时坐姿及握笔姿势都不正确;在学前还学了部分小学基础知识,孩子总觉得早就会了,导致课堂专注力差,小动作多。这些习惯养成了,老师也很难纠正。作为家长在纠正孩子错误的坐姿及握笔姿势这件事上,也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同时因为担心孩子的视力,还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每次看到孩子不自觉的趴在本子上写字,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作业粗心出错时,再回忆学前的拔苗助长的行为,总是感到后悔和自责。
现在看来,学前教的不正确真的还不如不教。
关于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让我们从“双胞胎兄弟爬楼实验”开始谈。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是由一位叫格赛尔的美国心理学家完成的。这个试验就叫“双生子爬梯试验”,研究的是双生子(即双胞胎)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格赛尔选择了一对双胞胎,他们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格赛尔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48周的小孩刚刚学会站立,或者仅会摇摇晃晃勉勉强强地走,格赛尔每天训练这个孩子15分钟,中间经历了许多的跌倒、哭闹、爬起的过程,终于,这个孩子艰苦训练了6周后,也就是到了孩子54周的时候,他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双胞胎中的弟弟,基础情况跟哥哥完全一样,不过格赛尔让他在52周的时候才开始练习爬楼梯,这时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更加有力,并且他每天看着哥哥训练,自己也一直跃跃欲试,结果,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他只用了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并且还总想跟哥哥比个高低。格赛尔原来认为这只是个偶然现象,于是他就换了另一对双生子,结果类似;又换了一对,仍然如此。如此反复地做了上百个对比试验,最终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即孩子在52周左右,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佳,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此后的几年,格赛尔又对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在其他学习领域进行试验,比如,识字、穿衣、使用刀叉,甚至将试验领域扩展到成人的学习过程,都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即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
这个研究表明,对幼儿进行的任何提前的学前教育只会事倍功半,而到适当的年龄进行适当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规律。
现在,很多低年级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总爱开小差,严重的还爱捣乱,很大原因是因为已经学过小学知识。上了小学后不用太用功就能获得好的成绩,这会导致这些孩子课堂上不爱动脑筋、不爱思考、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从成长规律分析,给孩子灌输的知识和内容高于孩子当下的认知、思维、发展水平,无异于拔苗助长,有碍于孩子长远发展。这种行为只能让孩子一时领先,让孩子在后期慢慢产生一种由高峰渐渐滑向低谷的感觉,很可能会挫伤孩子自尊心。
从生理角度分析,孩子在幼儿园本来就是做游戏的,如果不让孩子玩,无异于剥夺童年的快乐,孩子的童年就少了天真、烂漫。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小学化的幼儿园和学前班是摧残儿童的集中营,这话一点也不过分。
从认知角度分析,让幼儿园孩子直接学习小学内容,相当于让孩子跨过本阶段,跳到下一阶段,这就打乱了认知发展的顺序,破坏了认知过程,会阻碍孩子的独立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从兴趣角度分析,感兴趣的东西不让学,非要学认字、算术、拼音、外语等孩子不感兴趣的,孩子会退缩、厌学甚至产生退学的念头。提前教学,让一部分孩子对小学一年级内容很熟悉,而另一部分孩子对内容很陌生。上课时,“早熟”的学生了无兴趣,不认真听讲,扰乱了上课气氛。对小学老师来说,最难教的孩子不是上学前知识准备不足的孩子,而是缺乏学习兴趣的孩子。
以上分析诠释,操之过急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有多少孩子硬是被想要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伤害了,又有多少孩子好的创意被自作聪明的家长给扼杀了。所以,对孩子的入学准备,家长不要抢跑。人生处处都是起跑线。相比急功近利地教知识,我们更希望能培养孩子一些受益终身的能力和习惯。
教育部明确提出幼儿园禁止“小学化”,一年级严格实行“零起点”教学。但是“零起点”并非“零准备”。
“幼小衔接、贵在科学”。
我们应该从孩子一进幼儿园开始就培养其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幼小衔接不是一个临时突击的短暂过程,与其带孩子“抢跑”,不如做一些对孩子有长远帮助的准备工作。
从长远上看,能力和习惯的差异,决定了大多数孩子的成绩。
家长可以按照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着重培养孩子三种能力,即学习力、创造力、想象力;两项技能,即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一个习惯, 即阅读习惯。
家长在孩子上学之前,应激发孩子对小学校园的向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
家长更要了解,一个合格的小学生应具备哪些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并积极培养和帮助孩子养成这些习惯:
一是要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比如课前预习,准备好第二天需要的学习用具,上课铃,能够准时等候老师来上课。
二是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常常带领孩子涉足书店、图书馆等处,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这种兴趣和习惯越早培养越好,一经养成,受益终生。
三是要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要学会倾听,在别人说话时,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特别是老师说话的意思和要点。
四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入学后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作业不拖拉、不磨蹭;作业本保持整洁,不乱涂、乱撕等;培养孩子自己查看课表、整理书包、带好一切学习用品;为孩子准备几本有益的课外书籍并督促他每天定量阅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大有益处。
很多家长在孩子升入小学之后,都沦为“陪读”、“侍读”,而且对这种状况感到无可奈何,总觉得“孩子小,记不住作业”;“不看着她,她就不写作业!”等。孩子刚上小学,在家做功课时,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是必要的,但有的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总是陪在旁边,一切准备工作由家长来做,有了困难家长马上予以解决,做作业时家长盯着,做完作业由家长检查、改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不陪就不读,这样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磨蹭与等待的恶习也会随着增长。
因此给我们家长提个醒:
1、有些事情在成人看来非常简单,但孩子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做到,因此家长一要要做到:耐心细致不急躁、严格要求不替代、持之以恒不心软。
2、孩子的教育最忌“不一致”,家庭成员之间,包括父母与祖辈之间一定要在教育观点、教育行为上保持一致性,否则将事倍功半。
3、孩子要入学了,家长要尽可能少看或者不看电视,多看书读报,为孩子营造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学习氛围。家长更要以身作则,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4、正确的分析自己的孩子,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性来培养,不要好高骛远或轻言放弃。
5、别在孩子的面前开一些容易误导孩子并有损自己形象的玩笑,这个很重要,因为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成人是有差距的,一定要进行正强化的引导和沟通。
对于孩子的教育,是马拉松式的长跑,不在于起跑早一点还是晚一点,关键在于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果一个孩子真正喜欢学习,热爱学习,具备了学习的品质和良好的学习能力与习惯,学了什么、学了多少和学到什么程度,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最后,希望家长提前学习,争做学习型父母,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积极携手幼儿园和学校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为孩子幼升小及终身的健康成长保驾航。
t 2021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