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命运是由什么决定的?
对于这一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吴军博士在个人成长书籍《见识》一书中的观点是:人的命运主要取决于“环境”和“一个人看待问题的方法”。
人生的轨迹走不出这两条线,与此相比,其它因素则多属于影响、而非决定性因素了。
如下,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首先,环境因素
《异类》这本书强调,人出生的时间和地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这里不仅仅指的是出生在哪个小家庭、出生的时辰,决定我们命运的还有“时代”。
比如,出生在宋朝的大多数人,就比生在明朝的人好过很多。赶上了互联网大潮、刚好坐在产业风口的人,也许就刚好踏上了财富积累的快速列车。
当然也有反例:Sir的室友是名校生物学博士,说毕业那会儿,因为找不到工作,平日里温文尔雅的他焦虑到做梦都在爆粗口!
原因是,室友本科入学那会,刚好赶上被称作“20世纪是生物科学的时代”,很多优秀高分学子报考了生命科学专业。
但四年过后,相关工作十分稀缺。于是,他选择考研想加重选择筹码、或寄希于毕业时能赶上“好时候”,可直到博士毕业,依然显有合适选择,最终去了一个3000元工资的国企(好在得了个京籍户口)。
当然,这个事例除了时代机遇,也跟个人选择和判断相关。类似案例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屡见不鲜(当然,踏上时代快速道的人也是大有人在)。
所以,这一点想说的是,时代环境是影响一个人命运的重大因素。
再看第二个因素:
一个人看待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
吴军说,自己如果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能跳出思维定势,换一个角度来判断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另外则是敢于舍弃。
对于“取舍”,近一年自己深有体会。疫情期间,有想法做线上课程,于是每天扎耳挠腮的构思框架、读书编写内容等,压力也挺大,一腔热血得要跑着走。但付出的成本是,牺牲了很多陪伴孩子的时间。
后来家人找我沟通,认为这样有失明智,我下班后的“主业”本是陪伴孩子,它的价值远大过眼前所忙碌之事;课程可以做,但作为爱好,在时间的安排上要适度。否则,便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个过程的调整,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取舍和从大处着眼,面对有限的资源(时间、精力、资金等)哪些事情该做、该投入去做、哪些其实舍掉也无妨.....
“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得更好。”——吴军《见识》
但由于这种做法有时违背人的天性,因此很多人做不到,当然,这样也就给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的机会。
谈到这,想到另一个切实影响我们选择甚至生活轨迹的因素,是能否“以终为始”的去看待问题。
人,很多时候容易被眼前的问题或环绕在身边的声音被驱使。
比如,各种早教、培训机构都会不断给你下危机:英语得早点学、编程很重要,得从娃娃抓起,不要错过黄金期....…
大家都在学,你慌不慌?很多父母都抵不住商家和身边人带给自己的紧张感,不容易保持独立判断、悠然前行。
当然,也有些家庭很是淡定,不是走极端不学,是觉得不想在本该挖泥巴、打滚儿的年龄里,花太多时间在这方面。
比如,对于英语的学习,不论它本身的工具属性、还是我们国力的变化,20年之后,它一定不会再像如今和过去那么“有地位”。退一步讲,这一代孩子的英语都不会差到哪里。所以,不易受其影响。
很多事情,要是站在20年后去看,可能会宽心、也会简单很多。
对于以上两个要素,吴军说:人生的轨迹走不出这两条线,而个人的努力、运气等不过是让我们在这两条线之间做微调而已。
我以为,很是在理。
我是冰激凌姐姐,我们一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