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可分为三种课型:课前导读课、阅读推进课和读后分享课。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础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这本书,有想要去认真阅读的强烈欲望。那就要认真的上好导读课
导读课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是传授学生阅读方法。根据这样的目标,可以确定导读课的内容与框架即基本模式:了解大概内容,形成初步印象;选读精彩部分(或与猜想内容相结合),体验阅读乐趣;传授阅读方法,提出阅读建议;介绍相关信息,激发阅读兴趣。
下面从以上四方面介绍一下导读课的基本模式:
1、了解大概内容,形成初步印象。
我们新拿到一本书,一般会有这些疑问。这本书的书名是什么?作者是谁?封面什么样子?大概讲什么内容?导读课就是要解决这些疑问,让学生对这本书的大概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留下初步的印象,产生积极的阅读期待。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首先从预读开始,观察书的封面,引导学生从封面上获得一些信息,由此来猜一猜故事大概会写什么。课堂上,教师可以抓住书名的特点,借助封面和内容简介,设置疑问,吊足学生阅读的胃口。这样,学生的阅读的欲望被激发,深入阅读也就顺理成章。在此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思考动机,而非被动让作者牵着走,从而引导学生了解书的大体风格与内容概要,建立读整本书的概念。我找了几篇导读课的教学设计, 1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如《爱丽斯漫游仙境》一课的导读,教师是从作者开始介绍,重点读了书本的序言,引导学生从序言中了解书本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本书的地位和写作特色等,并告诉学生,读书可以先从序言读起的方法。而《绿野仙踪》一课,则是用好了书本的目录,引导学生从书本的目录推测书本的主要内容。《一百条裙子》一书的导读中,教师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应该从封面、作者、目录、主要人物、故事内涵的介绍入手,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一本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在指导学生看封面图时让学生了解小女孩住在简陋的房子里,非常贫穷。此时,让学生质疑:这样贫穷的女孩为什么会有一百条裙子呢? 不断地产生疑问正是阅读这本书的最好的兴趣导向。
2、选读精彩部分,体验阅读乐趣
面对整本书,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书本信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产生阅读兴趣,让他们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呢?教学材料的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要根据这本书的特点,选择典型的片段,让学生一起阅读,体验阅读乐趣。如在《特别的女生撒哈拉》导读中,首先初识波迪小姐--阅读外貌,然后再识波迪小姐--阅读事件,最后三识波迪小姐--阅读细节。在这些不同角度的材料中,教师抓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品语言引导学生阅读,感受作品散发的魅力,体验阅读的快乐。首先来看人物形象。文学作品是以鲜明的文学形象吸引读者。以人物形象为入手点的导读设计不仅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而且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随着人物命运变化的过程加深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再看作品语言。不同作家的作品闪耀着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教师在导读时,从精彩语言、特色语言入手,"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比如,老师抓住作品中描写波迪小姐外貌极具作者的语言特色的段落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作者是通过丰富的表示颜色的词语来刻画人物的形象,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引导学生声情并茂朗读精彩片断,带着学生初步感知作品语言。然后看细节描写。老师引导学生从局部细节入手,引发话题,特别是对德里的无礼野蛮行为,波迪小姐运用了自己的宽容与机智见招拆招。抓住这个细节与学生互动,师生分角色朗读、表演人物对话,在朗读中体会人物情感,揣摩细节描写的魅力。通过讨论,走进人物心灵,深化意蕴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这样从精彩部分入手回应全书,从而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3、传授阅读方法,提出阅读建议
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学习方法,课外阅读则要运用这些方法。诸如朗读和默读的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不同要求,边读边想画面,边读边思考,以及如何抓要点,如何梳理故事情节,如何体会人物形象,如何揣摩语言的精妙,如何做摘抄、作批注、写体会等。可是,这些阅读方法与技能并不是一经传授,学生马上就能熟练运用的。而且,不同的书籍,对阅读技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外阅读导读课上加以强调,加以点拨。如《草房子》这本书的导读,教师在阅读方法上作了如下指导:第一遍读,仔细读,不漏掉一个细节,从整体上理解小说内容。第二遍读,带着问题读,跳跃地读,选择性地读,把感兴趣、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深入体会其中的奥妙。为此,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1)你觉得桑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段落或相关事件来予以说明。划记并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2)如果桑桑、秃鹤、细马、杜小康、纸月五个人都在我班,你最喜欢与谁做好朋友?为什么?(找、划、读文中相关语句)(3)赏析"爬城墙"部分,体会人间真情。在这一片断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部分?这是一堵什么样的城墙?此刻的桑桑是什么样? 柳柳是什么样?接下来的事情是怎样的?不难看出,问题牵引式阅读,目的性较强,有利于阅读方法落实到位。而且,教师还进行了跳读的指导。跳读也叫选择性读书,就是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相关部分再次阅读,当然是有目的地读,重点地读,深入地读。如要回答桑桑是个怎样的孩子,必须要对全文十分熟悉,最好把发生在桑桑身上的最主要几件事标出来,另外写在本子上,然后加以分析,从这些事件中看出桑桑是个怎样的孩子。"怎样的孩子",要用概括性的词语说,一般是形容人的性格品质、思想感情的词语,如热情、自私、任性、善良、异想天开等。回答这个问题的步骤与分析过程刚好相反,应该先概述桑桑是个怎样的孩子,再用小说中的具体事例一一加以说明,最好一个特点对应相应的事件。怎样进入到小说中去呢?小说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乡村,而学生生活在城市,这之间多少会有距离。于是教师说:"你想啊,农村生活如此神奇,如此美好,怎么不令人向往呢?有了这样的心情,读起来一定会饶有兴味的。关于农村的一些生活场景,你如果确实不太熟悉,可以向家人打听,或与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交流,这也可以帮助你缩短阅读审美的距离。"
4、介绍相关信息,激发阅读兴趣
在导读课的最后环节,可以拓展介绍这本书的其它信息,如获奖情况,名人和媒体的评价,以及这本书的特别之处等,使学生对本书的了解更加全面,从而产生更大的阅读期待。比如《特别的女生撒哈拉》导读课最后让学生了解媒体对这本书的评价是"2004 年最棒、最佳、最好图书奖。" --芝加哥图书馆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超级好看的书,真正给孩子看的书,一本讲教育的书。这就让学生回归整体,产生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有强烈的愿望去阅读整本书。以上是课外阅读整本书导读课的基本模式。四项内容相对独立,构成四个模块。主体部分是第一、二项,第三项"传授阅读方法,提出阅读建议"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环节,也可以渗透在前两个环节,尤其是第二个环节之中。当然,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几项内容之间的顺序,以及内容的增补,应根据书本的特征和学生的实际学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