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卉老师的《沈绣》一书,2017年7月份就收到了。因种种理由和借口,半年过去了,一直未能读完。2018年的伊始,订下了新年度个人计划,包括阅读计划、写作计划、考证计划,逐日记录每天八小时之外的生活要素。在自我的鞭策和加入“剽悍社群”活动的激励下,《沈绣》一书终于在计划内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顿悟:凡事只要下决心,然后坚持,一定会有收获的。
《沈绣》是南通本土作家朱一卉老师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清末状元张謇和绣圣神针沈寿的一段故事和传说,以及他们的后代传承地方文化的执着。小说虚实结合,在了解鲜知的地方文化的同时,又感受到南通本土风情和语言的风韵。通篇读后,感觉小说突显了不少的“多”。
一是生僻字多
一页下来,难得没有生僻字的张页(忽感自己文化知识的匮乏)。平时看书时有个习惯,就是没有笔不看书。看到不认识的字,打开电脑找“度娘”,然后在书上标注。但有些生僻字五笔打不出来(此处暴露了年龄),也就此跳过(忽而觉得对不住作者,自己也面露羞涩之意,缺乏锥子精神)。
二是方言多
南通方言的熟悉和苏州方言的酥软成为本书的一道语言风景线。同时也吸引着自己往故事深处走去。“吃口茶”,仿佛邻家大爷的热情和随和,喝一口凉茶,再将绣谱继续讲下去。第二章绣引中有一段挑夫们苦中作乐喊号子的语言描写,让人读着读着就能笑出声来。
三是沈绣的针法多
什么齐针、施针等等。什么颜色什么针都有讲究,非一般人能分清辨别的。只能由衷的佩服沈寿对绣品的专研和其手艺的精湛。以及作者朱一卉老师对地方文化遗产的潜心研究,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实处,忠于历史;虚构处,无拘无束。
四是描述主线多
本小说分为三条主线同时发展。一是介绍绣谱。每一章节的开头以张謇和沈寿的对话来介绍绣谱,对话中有浓浓的南通语言风情。二是民国张謇与沈寿的故事发展。主要描述沈寿来南通协助张謇办学传授绣艺的点滴生活。三是现代社会绣艺继承人们的故事,在文化传承中所秉承和遵循的绣德。说句老实话,一开始读此书时,我真没有读懂。心想:怎么一会过去,一会现在的。读着读着明白了。时代的变更,场景的切换,人物的交错变化,读来甚感作者表现手法的独特。
五是人物比较多
张謇一大家子,沈寿兄妹、夫、女,女工传习所的弟子们,文化传承人花非棉、花非花、高放等等百来个人。他们有的爱憎分明,有的贪图荣华富贵,有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就义于日本铁蹄之下的英勇之女,有卖国求荣的走狗嘴脸,等等。每个人的出现都各呈特点,彰显出每个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
以上,为浅读之感。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