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17年书单中没有计划读这本书,只是最近很多人提及,且又被下架了,反而勾起我的兴趣了,权且一读。
1.书中说如果不想被误导,可以先做个练习,类似于冥想,好吧,我可以想象一颗能量球,但实在想象不出把形容自己的词汇加到能量球时的变化,这颗能量球是我想出来的,那随便加什么词汇,还不是我控制球变化吗?哈哈
2.关于对国人心理年龄的划分,不评判,因为精神层面的学说,确实没有了解过,只是不认可这种分类。中国人好吃就被定为1岁以下,我看我家孩子不只1岁了,还喜欢用嘴去体会东西呢。
3.说到中国家庭多是一个焦虑的妈妈+一个缺席的爸爸+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这话会不会太武断了呢?这三样同时存在的家庭肯定有,但数量、占比具体是多少呢?不得知。这真的是中国独有的吗?不知。不过这个说法之前在微信圈里也传了很多,可以肯定的是,时刻提醒自己慢慢来,不要焦虑,焦虑不能解决问题;时刻提醒自己,你还有老公,孩子还有爸爸,这个事是不是商量一下?拉着爸爸参与一下?有时候爸爸们不参与,真的是工作忙或有逃离的潜意识吗,我们的父母们,可能大男子主义还多,但我们这一代,要好很多了吧,爸爸们也都很积极的参与,而且不参与的原因是,常被数落和批评做的不好或者本身懒的缘故吧(懒惰可是人类的天性),导致爸爸们都不知道如何参与了。哈哈,所以,爸爸们需要肯定的言辞,这是很关键的。
4.说到的家庭轮回链条,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也有,当时看了确实很是震惊了一番。1.本着寻求安全感而不是爱组建的家庭;2.没有感情滋养的婚后生活容易导致女性更没有安全感,于是,女性试图抓紧、控制丈夫,进而加剧了家庭关系的恶化;3.孩子出生后,女性开始抓住孩子以弥补内心的空洞,给予男孩多过女孩的爱;4.孩子长大后,继续轮回链条1;5.家庭中妻子想抓住丈夫,婆婆想抓住儿子,由此出现的母子共生。还有6,7,8消失的公公、岳父和小三。嗯,重读后,还是觉得有点武断,和同事讨论了一下,她也认为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到安全感上。我比较认同的是,确实有很多人不是因为爱而结婚,到底什么才算爱呢?难道说对方满足了我对安全感的需要,这不是爱吗?就算不是因为爱而结婚,难道婚后生活就一定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