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第二」17
【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子路,我教你的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注释】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的学生,小孔子九岁,先孔子一年去世。长期追随孔子,为孔门十哲之一。子路以政事见称,事亲至孝,为人果烈刚勇,直爽守信,忠于职守,颇多才艺,曾跟随并护卫孔子周游列国。
“诲”,教而使人明白。
“女”,同“汝”。
“知”,知道、明白。
“是知也”,即“是智也”。
【评析】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后虽拜入孔子门下,受孔子教诲,但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好学”这方面,恐怕还是差强人意。比如,子路就曾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孔子常常告诫子路“不好学”的各种弊端。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或许是因为子路不甚好学,所以孔子总得时常提点子路:“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是为明智之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实事求是。也许是出于虚荣,也许是因为自大,也许只是因为心理上的自我防卫机制,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夸大自己的已知,而掩饰甚至无视自己的无知。为政者因为手握权柄,受人尊崇,往往更容易表现出类似的心态。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看画展的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1962年12月,赫鲁晓夫曾观看绘画和雕塑作品展并发表评论。著名画家鲍利斯·朱托夫斯基当年在场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当时,赫鲁晓夫把涅伊兹维斯特内伊的作品说得一钱不值,认为“一头毛驴用尾巴也能比这画得好”。
但是涅伊兹维斯特内伊恰好在场,他无法接受这样的评价,马上反问道:“您既不是艺术家也不是评论家,有什么根据说这样的话?”
他的话大大地触犯了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当即反驳说:“我当矿工那会儿是不懂。我当基层干部时也不懂。在我逐步升迁的每一台阶上我都不懂。可我现在是部长会议主席和党的领袖了,难道我还不懂吗?”
按照赫鲁晓夫的逻辑:一个人一旦走到了权力的顶峰,就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了。这显然是极其荒谬的。为政者若以此态度行事,必将祸国殃民。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所谓“敬事”,就是要慎重地对待和处理事务。若对“事”缺乏客观理性的认知,“敬”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认知态度,实际上就是“敬事”的前提。为政者若不能以“敬事”的态度治国理政,不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家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规律,盲目“大干快上”,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我们在这方面是有极为惨痛的历史教训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仅是做人治学的正确姿势,更是行事为政的正确态度。其看似简单,实则难行。为政者尤当戒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