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部分书评,曾作为豆瓣读友书评被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10月1日第1版所采用,本书就是出版社邮寄来的赠书。
这是一本心理治疗小说,以心理医生恩尼斯为主线人物,围绕心理诊疗发生的故事展开情节,涉及人物有:恩尼斯的病人贾斯丁及其妻子卡萝,他的辅导医生马歇尔及其妻子雪莉,以及卡萝的同事诺玛及其丈夫谢利,还有作为故事引子出现的心理治疗界长老希摩·塔特和他的女病人贝拉。
因为之前看过同类小说毕淑敏的《女心理师》,看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的拿两本书作比较。本书作者欧文·亚隆是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大师,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这本书在心理诊疗领域当然专业、深入得多,涉及了更多专业理论、学术思考。而毕淑敏是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女心理师》文学性更强,文笔更为流畅,构思也更离奇和跌宕起伏,涉及人物也更繁杂。不知是不是受到翻译的限制,本书的文笔有些凌乱,有些地方显得混乱和啰嗦。
读完这本书以后心情不免有些灰色,权欲、肉欲、背叛、欺骗、倾轧……当然这些都是社会的常态,尤其是心理治疗相关的故事,如果人人都健康快乐幸福美满的话心理治疗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而且没有一个幸福的婚姻,看看这些夫妻:恩尼斯和已故的露丝、贾斯丁和卡萝、谢利和诺玛、马歇尔和雪莉,都是猜忌、抱怨、计较和不理解不信任。还好结局预示着一个正面的开始:卡萝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杰西,心态也调整到了正轨;马歇尔也逐渐理解了他和雪莉之间的分歧;随着卡萝从设计圈套中的推出,恩尼斯也免于继续纠结于来自卡萝的诱惑,幸运的是他终于还是保全了自身,这一点颇不容易。“性”在心理医生与病人之间是一个尴尬的所在、一个巨大的障碍,究竟该如何跨越?随着相互之间越来越坦诚相待,性的吸引不可避免。利用与被利用、诱惑与被诱惑,究竟该如何掌握这个尺度?在有些病例中,“性”是否真的必需成为整个治疗计划中的一步?就像那个“晚节不保”的治疗界资深前辈希摩·塔特。
看完本书以后我觉得心理治疗师真是一个危险、可怕的职业,如果过于真诚的投入就有可能把自己整个搭进去;但要是不够真诚、得不到病人充分的信任又可能起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两者之间又该如何平衡?对于所有这些问题,简单的答案也许没有,条条框框的理论和技巧恐怕也难应付所有病例,更重要的是治疗师需要对人生发展过程有足够领悟与判断,即所谓的临床智慧。就如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人生中的每一个困境并没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更多地还得仰赖于每一个人的人生智慧与境界。
书中最讽刺的角色是那个叫马歇尔的63岁的资深心理治疗师,他还担任着恩尼斯的辅导医生,精神分析学会里的核心会员,梦想着成为国际精神学会会长。他最关心的是股票的行情和因此可能带来的收入,以及自己在该行业中的前途。而至于婚姻和个人生活却经营得并不如意——妻子出轨而自己并不知情。他甚至被同样的人骗了两次损失了大笔财产而不得不也寻求“心理救助”。与其说他愚蠢,还不如说是贪欲惹的祸,他对物质成功、名利权欲、跻身上流社会以及获得圈内人士的认可是如此的渴望,这些都来自于他的童年经验,这也是被骗子成功利用的弱点。最为讽刺的是他的“心理救助”居然来自于他学生恩尼斯的一位病人——律师卡萝。医生和病人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互换。
诊疗过程中的对话孰真孰假,暴露的却是最真实的人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是心理有病的人,都需要对自己进行救助与关怀: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什么才是重要的?是这些你每天都在绞尽脑汁苦苦追求的吗:物质、权欲、名利?这些东西真的无法超越吗?你希望死后的评价和墓志铭是怎样的?这些不仅仅是诊疗椅上的问题,更是所有人一生中的思考。
正如欧文·亚隆在他的另一本涉及哲学领域的著作《当尼采哭泣》里所围绕的主题:对存在的探索,即血肉生活中所需要面对的存在问题,亦即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包括意志的选择和因自由而有的责任)、孤独、人生的意义(或无意义)。心理学和哲学虽是两个领域,在涉及具体案例时往往密不可分。
这是一本值得再看一遍的好书,当你明白了所有情节背后的真相之后,看第二遍可以有更多时间用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