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点半起床,简单的热身,吃了一碗妈妈煮的酒酿鸡蛋,戴上口罩出门跑步。今天预计5公里左右,由于戴着口罩跑步呼吸变得较为吃力,不过绝对不能摘,就当是高原跑步训练吧。可以被动的加深呼吸,对跑步有好处。
跑完做了几组弹力绳的动作,136个深蹲,10个引体向上,收工。
有个困惑一直伴随着我,每次做饭都要把手机放在一边,边看菜谱边做,非常不方便。今天就在贾大厨的群里提问,怎样可以记住菜谱,不用每次都看手机。有不少网友踊跃分享经验,有的事先把菜谱打印成小纸条,放在口袋里,做菜时拿出看看;有的人和我一样,借助手机;看来不止我一个有这种困扰。后来看了一些厨房达人分享的经验,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其实记菜谱是有技巧可循的,不是逐字逐句刻意背诵的。死记硬背不但记不下多少,而且时间一长又一塌糊涂了。为此,记菜谱时应在"变中求不变",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和窍门,便可事半功倍。
1、熟记并理解和掌握常用烹调技法。
古今能叫上名字的技法很多,但常用的也不过三十余种。菜名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弄通烹调技法,也就知道莱肴的作法,也就掌握了菜肴的制作过程。比如"拔丝"技法:是将经过油炸的小型食品给浇上一层能拔出丝来的糖泉的甜菜技法。程序是:原料初加工—改刀—装糊处理—油炸—熬糖泉—入料翻匀—放配料(熟芝麻或青红丝等)翻匀—装盘,关键是熬糖。运用这一技法可以做出几十种拔丝莱。
2、熟记常用味型及复合味型
中国莱肴味型多变,调料繁多,给记菜谱造成了很大困难。有的菜因增、减一两种调料,其味型就发生了根本变化。菜肴风味虽千变万化,但常用的味型也不过三五十种。
3、总原则:找重点,抓特点
先分析菜的烹制类别,如:清蒸,红烧,熬炒,鱼香,麻辣,干煸等,记住类别也就记住了主要的制作流程,如熬炒,就是先炒再兑水熬,红烧就是先用糖炒红色再加调料烧炖,再如如果你学会了鱼香肉丝,那鱼香茄子就会了80%了,会了干煸豆角基本就会干煸藕丝了。总之记住大类别就先找到重点了。
4、再分析该菜品和同类菜品的区别在哪儿,如经常有人背菜谱时背着"盐少许","油适量",废话!有几个菜不放盐,不放油的,还用背吗,比如鱼香茄子和鱼香肉丝的不同是茄子要提前炸好沥干;炒海带丝和炒白菜的不同是出锅前要加入蒜茸、香油去海腥味(当然用三分肥七分瘦的肉末来炒就更好了)。总之分析出不同就抓住特点了。
5、此外,如果你经常吃或者最近刚吃过这道菜,就更好了,只要仔细回忆一下这道菜的味道就基本不用记那些乱七八糟的调味料了,还以熬炒鸡为例,又麻又辣,还略带酸甜味,那么大把麻椒辣椒只管放,糖和山楂也少不了了,鸡块表面光亮略有中药味,八成是蜂蜜,香叶丁香桂皮八角这些炖肉常用料大概也少不了了,分析完再对照菜谱(一定要对照菜谱哦,除非你是经验非常丰富的专业大厨,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看八九不离十,把分析错了的和分析漏了的记一下就行了。
6、最后再记一些小窍门之类的细节,如盐和糖什么时间放科学,清蒸几分钟最合适,蒸鸡蛋羹一定要用凉开水等等。
经过以上分析,菜谱已经被我们化整为零,几乎没多少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了。这样记菜谱又快又牢,而且记得越多以后再记其他新菜谱就越容易,因为新菜谱中总有和已经记住的菜式完全相同或截然不同的烹饪技巧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总能看到已经用过的小窍门。
最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每次做菜把学来的东西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做菜诀窍,记在本子上。
总之,烹制美食其实和人生的许多事一样,及时总结方法最重要。
再说一说读书的事。
刚刚看了董卿主持的《故事里的中国》,这一期演绎的是路遥先生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虽然我从未看过小说,但是几位老戏骨通过短短的几十分钟生动的表演,让我深受感动,热泪盈眶。如果有时间,真想找来读一读,给自己来一次精神的升华。人最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一个人立足这个世界最强大的支撑和底气。我多年未曾好好的读书,精神世界的匮乏让自己缺乏展望未来的远见。我太需要充电了,遗憾的是久未读书的我已经很难投入到书籍的世界中去。重拾书卷代表着生命的重生,在2020年要培养读书的习惯。